博·阿斯巴根《秋》布面油畫70cm×70cmsrc="/upfiles/1-/1207021528_41607.jpg">“視覺草原——內蒙當代美術學會油畫專場”近日在嘉德在線正式上線,本次專場是草原畫派畫家畫作首次在網絡上集中展覽,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了一次全面了解草原畫派畫風的好機會,同時也為藏家提供了一個挖掘草原畫派畫作升值潛力的良機。生長在內蒙古的畫家,無論蒙古族還是其它民族都在長期的描繪牧區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個藝術群體被稱為“草原畫派”。
博大浩瀚的內蒙草原生機勃勃,到處躍動著美的元素,先祖的傳說、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造就了內蒙草原這樣一種“自然母體”和“人文母體”,而在這種“母體”中滋養、成長、成熟起來的藝術形式,必然有著有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生機與活力。以1981年妥木斯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民族文化宮相繼舉辦油畫展為開始,近30年來,在內蒙畫家的不懈努力下,草原畫派對色彩的精確把握和對風景題材的獨特雕琢,以及呈現出來的原始動人的抒情氣質,已經得到中國藝術界和藝術市場的充分肯定。
“他們畫的很細致,看的出來是真正靜下來花了苦功夫的,每一幅畫都不是短時間內完成,另外他們畫的很深入,不膚淺,有些東西一般畫家畫不出來,不是因為技法不夠,而是因為很少有人能象草原畫派這樣投入真情實感,能象他們一樣安靜地坐下來畫畫。”四川美協副主席張國平表示。
著名藝術評論家殷雙喜評價內蒙古青年油畫家的艱苦創作是在“堅持人的內在精神自由”、“重建人與自然的詩意聯系”。而這種“堅持”和“重建”的體現就是超越一般意義上的寫實,通過強化主觀性的表達,進入到更觸及人的靈魂的象征主義與表現主義,將人與大地上的景物予以單純的并置,去除中間一切似是而非的“文明”痕跡,通過放大原始的情愫直接對觀眾心靈造成強烈沖擊。盡管影響力不及京津、西安、嶺南等畫派,但“草原畫派”畫家畫作無論是在創作題材上,還是創作技法上,都以別具一格在藝術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長期以來深受中國大陸、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歐美地區的美術館、畫廊和收藏家的青睞,近年來在國內藝術品市場上的行情也呈逐日攀升之勢。
本次嘉德在線“視覺草原——內蒙當代美術學會油畫專場”推出的作品包括博·阿斯巴根的《秋》、胡日查的《困馬系列三》、孫與平的《牧歸人》等十一位畫家的五十幅作品,是當代草原畫派作品在網絡拍賣平臺上的一次集中展示。博·阿斯巴根,1986年畢業與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1992年畢業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獲碩士學位,導師蘇天賜。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各類展覽,并多次獲獎。現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碩士生導師。
阿斯巴根生長在錫林郭勒草原上,對草原和蒙古人有著深刻的理解。在阿斯巴根的這幅《秋》中,營造出一個獨特的藝術空間,蒼涼的氣息貫穿其中。黃色的樹葉、枯草、流動的水…,營造出蕭瑟的秋,棱角分明的山羊處在畫面黃金分割點的位置,交織著沒有定式的線條,讓人從中感受到畫的背后所蘊含的博大、凝重、肅穆、追憶甚至孤寂。其中另外一個優秀的年輕畫家就是胡日查,他2001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
2004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獲油畫專業碩士學位。現為內蒙古師范大學雕塑藝術研究院講師,內蒙古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參加中鼎國際2007春季拍賣、2008迎春拍賣成功拍出,部分作品被美術機構和個人收藏。胡日查對馬有著復雜特殊的情感,在他的眼中,馬的精神已成為蒙古民族不朽的圖騰,蒙古人以及他們先人的歷史和文化都是誕生在馬的背上,擁有著無數動人的傳說和史詩。馬是胡日查重要的創作主題,在他的畫筆下,馬的身體剽悍圓潤,眼神靈動,似乎超脫畫布而成為一個活靈活現的伙伴。
其他的草原畫派作品也各有特點,或者表達了草原人民粗獷而又深情的性格,或者體現草原人民與天地爭斗的不屈的悲壯,或者用超現實手法表現穹廬下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物質文明對現代生活的沖擊所帶來的焦慮,促使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開始尋找精神家園。
這種普遍的精神尋根之旅,帶動原生態的草原成為人們向往的精神家園,也使得當代草原主題的油畫創作呈現出一種迷人的特質。這其中,對自然力的敬畏,對英雄的崇拜,對信譽、友情的珍重,對駿馬、牛羊的眷戀等,對物質生活的反思,對人類生存的探索,均簡單而有力地呈現了畫布上,既符合現下大眾審美意識,也符合收藏家們的需要,同時也具有學術鑒賞價值,可以說,當前草原畫派已經越來越受到學術界、收藏界以及大眾藝術愛好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