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廣州三年展的開幕時間為2008年9月6日,展期為,9月6日至11月16日。本屆廣州三年展的策展人為高士明、薩拉·馬哈拉吉、張頌仁。同時,三年展特別邀請了七位研究員加入策展團隊:朵若?!ぐ柌既R希特、索帕婉·布尼米特拉、斯蒂娜·艾德布洛姆、塔瑪·吉馬雷斯、郭曉彥、林司律、加里德·拉馬丹。本屆廣州三年展擬定的主體概念是“與后殖民說再見”,這是策展工作的理論出發點,同時也是策展團所欲呈現的一個批評性視野?!芭c后殖民說再見”并不是對于后殖民主義的簡單否定。
一方面,作為一種現實處境,后殖民遠未終結;另一方面,作為藝術策展與批評領域的主導性話語,后殖民主義已經高度意識形態化與政治化,不但日漸喪失其批判性,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新的體制,阻礙了藝術創作新現實與新界面的呈現。所以,“與后殖民說再見”,不但是從后殖民“出走”,而且是“重新界定”和“再出發”。
半個世紀以來,多元文化理論和新社會運動已經把社會與日?,F實解構為一幅不同觀念相互沖突的鑲嵌畫,而國際當代藝術實踐也大多聚焦于身份、種族、階級、性別等尖銳的社會、政治問題。在今天,那些曾經作為革命力量的理念,已經在“政治正確”的口號保衛下轉化成為一種主導性的權力話語。
而這些理念和話語的核心,是始終糾結在當代藝術-文化領域中的種種形態的后殖民主義話語。三十多年來,后殖民主義不但構成了一個理論批評與策略的集合體,一個無所不包的話語場,而且已經構成了一種“意底牢結”。在后殖民主義話語場中,多元文化主義、身份政治與后殖民主義理論共同建造的“他者政權”及其權力游戲已經導致了一種“漫無邊際的正確性”。這種話語政治所打造出的是一個形式上自由卻無法實現的社會,一個贊頌差異卻無從創造的社會,一個被代理機制、管理學技術馴化的社會,一個被圍困的社會。在這個被圍困的社會中,如何在一種差異的生產中確立起差異的倫理?
如何在對他性的保持中預防“他者的暴政”?這是目前國際策展界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長期以來,眾多的國際藝術大展致力于構造所謂“眾語喧嘩的話語現場”以及“不同價值的協商空間”,強調文化身份與政治的正確性,而忽視了創造力的探索以及藝術家對于可能世界的追求?!胺N族”、“性別”、“階級”、“身份”、“多元”、“差異”這些意識形態化的概念共同編織出國際大展中的“偽代議制”,一種“多元文化主義的管理學”,共同打造了對于藝術-文化政治的漫無邊際的表述,并且建立起一種泛政治-社會學的話語意識形態。
國際當代藝術創作中更是遍布著種種“意識形態的現成品”、種種“未經消化的現實”。對于日漸尖銳的現實政治來說,對于我們側身其中的生活世界來說,這是一種過于輕易的濫用和過于膚淺的消費,是對于藝術和政治的雙重貶低。由此,2008廣州三年展的策展工作首先就要提醒大家注意多元文化主義的限度,并且勇于“與后殖民說再見”。這就要求三年展的策展實踐主動刷新理論界面,從目前主導性的、泛政治-社會學的話語意識形態中出走,通過一系列學術動員與視覺組織工作,與藝術家共同思考、研究、合作,從當下的現實經驗與想象中共同孵化出藝術創造的新的話題與氣象。
在今天,后殖民主義語境、多元文化政治、歷史的多線索敘事、個體內部的多元世界、網絡生存的幻象疆域…凡此種種,構成了我們身處其中的生存境遇,同時,也構成了我們思考藝術“創造性”問題的新的語境。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價值協商、社會觀念與理想的沖突,這一切都促使當代藝術深深地糾纏在種種社會、政治議題之中,藝術的介入性——藝術參與社會的壓力與責任變得日益重要,而藝術創造性的問題被認為是昨日黃花,被長期擱置。另一方面,網絡媒體、虛擬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一系列全新的激情與生存經驗,超級現實、架空歷史、第二人生…
這一切逐漸組織起一個新的經驗“主體”,一種替代性的生活世界。在今天,日常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和想象力挑戰著藝術創造的神話。多元化的生存處境不僅體現為形形色色的族群-文化差異,而且是指在每個個體生命中都存在著的多重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現場。在今天,“異質生存”不止于“生存在他者中間”,而且還是落實在每個個體身上的“差異化生存”,是個體內部的思想實驗和生存實驗,是朝向陌生領域的一次次進軍。
有感于此,本屆三年展邀請學者、作家與藝術家共同思考——在當前錯綜復雜的文化-生存論語境中,我們何以可能討論“創造”?在多重現實與網絡生存的時代,當我們通過媒介、通過虛擬技術可以輕易獲得替代性現實或者另類生活世界的時候,藝術家對于現實的超越意味著什么?創造性意味著什么?
可能世界又意味著什么?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厘定藝術與現實的關系?三、流動論壇本屆三年展是一個學術研究和藝術創意的國際性平臺,是藝術家與學者深入思考、創作的現場。為深化相關議題的研究,本屆三年展以“流動論壇”的形式,發起了一系列學術論爭與研討。
流動論壇將三年展的議題帶到倫敦、廣州、杭州、上海、北京、黃山、香港等地的重要藝術-學術機構,在一次又一次的現場論爭中檢驗和拓展三年展的問題視域。目前,流動論壇已經在7個城市的10家重要文化機構成功舉辦,參與討論的藝術家、學者、策展人超過300人。三年展流動論壇就像一次長途行軍,一場漫長的旅行,按照內容劃分為以下七站:第一站:2007年6月21日,第三屆廣州三年展“開放日暨招待會”在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召開。這是第三屆廣州三年展經過歷時一年半的籌備工作,首次正式對外公布訊息,拋出了主要話題“與后殖民說再見”。
第二站:2007年11月19日至20日,針對2008年9月的亞洲群體性大展,三年展舉辦了題為“亞洲再出發:美術館策略與策展實踐”的國際學術論壇,探討“多元文化主義的限度”。第三站:2007年11月23日至28日,“通過視覺思考”三年展流動論壇在中國美術學院和北京大學舉辦。
第四站:2007年11月25日至29日,三年展發起“藝術家提問演習”,邀請藝術家向三年展以及現行國際藝術體制發問,“提問演習”在比翼當代藝術中心和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另外,“提問演習”的海外部分由三年展研究員StevenLam與TamarGuimaraes主持在紐約進行。第五站:2008年4月13日至18日,“行進中的計劃:第三屆廣州三年展學術工作坊”在黃山舉行,策展人與藝術家、研究員一起,就十余個“行進中的計劃”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從中發掘出三年展的一系列問題界面。
第六站:2008年7月6日至7日,三年展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共同組織“創造性焦慮與可能世界”國際學術論壇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行,探討藝術創造在當前的生存境遇與可能性。第七站:2008年11月15日至16日,值展覽閉幕之際,三年展將與歌德學院共同舉辦題為“與后殖民說再見VS后西方社會”的國際論壇,這將是本屆三年展的最后一站,屆時,海內外學者與藝術家將對廣州三年展以及同期在亞洲發生的多項國際大展進行深入、坦誠的批評與反思。
目前,三年展流動論壇已舉辦了六站,在這一漫長的旅程中,本屆三年展漸次發展出一系列議題,這些議題的提出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三個層次:第一階段:2007年6月-12月,在文化政治層面,提出“與后殖民說再見”、“多元文化主義的限度”、“他者的暴政”等議題。第二階段:2008年1月-6月,在藝術策展與創作層面,提出“話語的奇觀”、“意識形態的現成品”、“未經消化的現實”等議題。
第三階段:2008年7月開始,在創作與生存論層面,提出“圍困的社會”、“世界中的世界”、“可能世界的當下方式”等議題。三年展流動論壇采取了多樣化的形式,從嚴肅的學術研討會,到藝術家群體性自由辯論,從大學講堂到藝術中心,從系列講演到工作坊,地點和方式靈活不拘,既有策展人與哲學家、人類學家的理論爭辯,也有對藝術計劃的集體性“厚描”與精讀,以及藝術家向策展人、展覽體制的自由發問?!傲鲃诱搲笔秦灤┍緦萌暾故冀K的一個重要平臺,它不僅關系到本屆三年展學術視野的形成和學術主題的建構,而且關乎藝術家的動員、展覽的先期呈現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通過三年展流動論壇,策展團希望與藝術家、學者們共同探討當代藝術創作的文化處境,清理出一些糾纏在藝術界的偽問題,同時使藝術家關心的最新的問題界面浮現出來。四、主體展覽第三屆廣州三年展將于2008年9月6日至11月16日在廣州舉辦,以廣東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時代分館作為主展場。本屆三年展將展出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8位藝術家的最新作品。本屆三年展將特別設立四個專題板塊:行進中的計劃:三年展將特別邀請17個藝術計劃,從不同方面回應和延伸策展團所提出的學術議題“與后殖民說再見”。
作為本屆三年展的研討伙伴,這15個計劃大都是藝術家近年來自發進行的長期計劃,呈現出藝術家挖掘社會議題、介入社會的不同角度和方式。在此,藝術家既是創作者,同時也是研究者和社會參與者。行進中的計劃是一個討論和分析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策展人與藝術家共同發掘、檢討三年展的議題框架,共同探討:調查和研究對于藝術創作意味著什么?藝術家所關心的社會政治問題在創作之中發生了怎樣的轉變?他如何使用、消化其現實材料?
“行進中的計劃”是未完成的和開放的,也是復雜的和一言難盡的。思想屋:三年展將特邀19位國內外著名思想家、藝術家、作家展示他們的思想現場和創作模態。作為本屆三年展內部的一個跨領域創作系統,“思想屋”旨在呈現當代藝術的創作情境,探討藝術作為一種知識生產方式的潛能與意義。在此,參與者打開他們的工具箱;
在此,當代藝術成為一種思想方法,藝術創造顯示出它的臺前與幕后。自由元素:本單元將展示55位個體藝術家的最新創作,涵蓋影像、裝置、繪畫、攝影、聲音、寫作與現場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這些作品將從不同角度回應三年展的學術議題,它們將共同呈現出當代藝術在后殖民語境中的創作現狀,凸現出后殖民話語和多元文化主義等流行話語所無法抵達的領域以及難以呈現的現實。
特別計劃:三年展設立7個特別計劃,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三年展研究員提出并執行,它們將呈現出不同語境中對于三年展議題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展示后殖民話語所開啟、所遮蔽的復雜的現實。特別計劃包括:1.中東頻道,由KhaledRamadan策劃。
2.東南亞劇場,由SopawanBoonnimitra策劃。3.消失的現場,由郭曉彥、崔嶠策劃。4.會飲居計劃,由DorotheeAlbrecht策劃。5.墨西哥的早晨,由StevenLam與TamarGuimaraes策劃。
6.廣州三年展原始檔案,由StinaEdblom與亞洲藝術文獻庫策劃。7.組織變異,由Para/Site策劃。五、第三屆廣州三年展策展團隊介紹本屆廣州三年展的策展團隊由高士明、薩拉·馬哈拉吉、張頌仁三位策展人帶領一個研究員團隊組成。研究員為:朵若?!ぐ柌既R希特、索帕婉·布尼米特拉、斯蒂娜·艾德布洛姆、塔瑪·吉馬雷斯、郭曉彥、史蒂夫·蘭姆、加里德·拉馬丹。
高士明,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視覺文化研究與當代藝術策展。自2002年起,他參與策劃了許多大型學術活動和展覽,包括2002年至2004年的“亞洲當代藝術的遷徙與地緣政治”系列研究計劃、2004年的“影像生存:第五屆上海雙年展”、2005年的“現實深處: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2006年的“顯微學:中國當代藝術展”以及“黃盒子:中國空間里的當代藝術與建筑”學術邀請展、2007年的“影子的煉金術:第三屆連州攝影年展”以及2007圣保羅建筑雙年展“中國特展”等。
高士明還編輯出版了《視覺的思想》、《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與地緣政治視覺報告》等學術著作,并即將出版專著《鏡子與面具:關于現實與實在的視覺研究》。他堅信行動的力量與主觀知識在當代的意義,堅信策展是一種在歷史暗房中直接進行的實踐性寫作,一種“行動之書”。
他的策展工作中存在著一條特定的文化思考的軌跡,即:力圖從目前主導性的“泛社會學-政治學”話語中出走,從中國當代深層現實經驗出發,激發起當代藝術的批判性與視覺創造的活力,構筑一種當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的介入性表述體系。
薩拉·馬哈拉吉,印度裔,生于南非。瑞典隆德大學教授,倫敦大學歌德史密斯學院客座教授,柏林洪堡大學的首位魯道夫·阿恩海姆教授、荷蘭揚·凡·艾克學院的高級研究員。馬哈拉吉是文化研究領域舉足輕重的學者,他與斯圖加特·霍爾共同創辦的國際視覺藝術協會對于近年來的文化理論和視覺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哈拉吉的策展活動包括:擔任2002年第11屆卡塞爾文獻展的聯合策展人;2002年,在鹿特丹策劃學術展覽“視網膜、光學、視覺、概念…
”;2005年策劃柏林世界文化宮的“認知實驗室”;2006年策劃“柏林/慕尼黑”視覺研究計劃。他還擔任《第三文本》和《視覺文化》等國際重要學術刊物的學術顧問,他的策展與寫作對國際當代藝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出版的著作包括《質詰認同》以及《現代性及其差異》。
今年,馬哈拉吉還將出版兩部重要專著:《行進:思想-言說-寫作的過程實驗》以及《言語的爭斗:漢密爾頓、杜尚和喬伊斯》。張頌仁,策展人,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聯合創辦人,國際藝術批評家委員會香港分會聯合創辦人,目前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策劃與行政專業客座教授。張頌仁堅信當代藝術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責任和命運,他最為關心的問題是中國當代藝術以何種方式對世界做出回饋。
1990年代以來,他的文化思考與策展實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發展。張頌仁的策展項目包括:“后89:中國新藝術”系列展、1994圣保羅雙年展中國特展、1996圣保羅雙年展中國特展及香港館、2001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文字的力量”系列展、“幻影天堂:中國新攝影”展、“開放的亞洲:2005威尼斯國際雕塑年展”、“黃盒子:當代藝術與中國空間”系列研究計劃以及2007圣保羅建筑雙年展“漆藝的精神空間”等重要藝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