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當代藝術“南京三年展”將在南京博物院拉開序幕,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幅當代藝術品將匯集南京,為市民獻上一場藝術盛宴。展覽定位為“亞洲方位”“南京三年展”的前身是成功舉辦過兩屆的“中國當代藝術三年展”。作為第三屆南京文化產業交易會的特色活動之一,“南京三年展”9月10日起將在南博免費向市民開放,并持續至11月中旬。
據策展人李振華介紹,這次展覽定位為“亞洲方位”,旨在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的成就。“和以往藝術展不同,這次展覽以裝置藝術、視頻和雕塑為主,”李振華告訴記者,考慮到以往藝術展多以繪畫作品為主,為了讓大家欣賞到更多藝術門類,他們原打算展出裝置藝術、視頻和雕塑作品,后來考慮到展覽的普及性,又增加了國內一些藝術家的油畫作品,包括岳敏君、方力鈞、隋建國、李繼開等人的作品。展覽期間,日本、韓國等國數十位藝術家將來寧尋找創作靈感,同時,一批國內外藝術界學者、收藏家、評論家和經紀人也將前來參加展覽,“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國內最高端的藝術展。
”李振華信心滿滿地說。打造一張文化名片談到辦展的初衷,活動承辦方、南視覺美術館館長葛亞平給記者舉了個例子,“‘亞太三年展’是首個非西方的當代藝術展,上世紀90年代起由澳大利亞布里斯本承辦,這個小城也因此享譽國際藝術界。”葛亞平說,雙年展是一種國際公認的制度化的大型藝術展,一般兩年定期舉行一系列展覽活動,邀請各國藝術家參展,它是一個城市文化開放的象征。
“一個成功的藝術展,給城市帶來的不僅僅是文化交流,拿威尼斯雙年展來說,舉辦期間觀光者無數,商業利潤和社會影響不可估量。”不過對葛亞平而言,一開始他的動機并不在此,“長期以來,中國乃至亞洲的當代藝術評價體系更多是在西方國家,因為那里的雙年展非常發達。
”葛亞平說,近年來,隨著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成都等地雙年展的逐漸興盛,中國當代藝術增加了與世界交流的機會,這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培養當代藝術的沃土南京文交會籌委會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南京文化氛圍濃厚,但長期以來缺乏一個高水準的大型藝術展,而一個高檔次的藝術盛會,對提升城市形象、繁榮藝術市場都大有幫助。這位負責人說,近年來當代藝術在南京發展勢頭可喜,涌現出一批畫廊、工作室;
走出了毛焰、管策、徐立等一批著名藝術家;石城現代藝術園、幕府山三O公園等當代藝術聚集區作用日益突出,初步形成了南京藝術創作和藝術市場之間的良性發展。“不過相對而言,當代藝術更多活躍在藝術家、策展人、經紀人、批評家的小圈子里,普通市民接觸的不多。”這位負責人提到上個月在德基廣場舉辦的岳敏君、方力鈞、張曉剛、劉小東等當代藝術家的油畫展,“市民得以近距離感受當代藝術的魅力,也豐富了當代藝術的成長沃土。
只有加大普及和推廣力度,當代藝術才會更有生命力——文交會推出的‘南京三年展’,也正是出于這一目的。”這位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