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多前,我來到你的身邊,仰視著你高聳的身軀,朗讀那震撼人心的碑文!撫摩著你身上的浮雕,聆聽著你朗朗的笑聲,獻上了一朵小白花。今天我又來到了你的身邊,仰視著你高聳的身軀,默誦著難以忘記的碑文,撫摩著你身邊的浮雕,再一次坐在你的身邊,想再一次聆聽你的聲音。
我走了,我會常來,清明我會來獻上一朵白花,國慶我會與你共用節日的歡樂,人民不會忘記你們!我知道你想說什么,我也知道你的心思,你希望祖國永遠永遠地富強,你要看到共產主義的早日到來!你希望更多更多的人在你面前舉起拳頭,你多么希望能聽到共和國領導走來的腳步聲!節選自《人民英雄紀念碑下的對話》畫家彥涵本報資料圖片解密1建塔,建亭,還是建碑?前不久,記者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彥涵藝術研究展”上結識了我國著名畫家、現年92歲高齡的彥涵老先生,他曾經創作了《當敵人搜山的時候》《不讓敵人搶走糧食》《向封建堡壘進軍》等著名作品。
此次展覽,彥涵先生將自己的10幅作品捐獻給了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采訪中記者偶然得知,彥老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創作者之一。然而,低調的他在過去的50多年里卻很少向人提及這件事。為了解更多情況,記者展開了關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采訪。來到北京,記者首先聯系到了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美術研究》雜志副主編殷雙喜。殷雙喜編寫了《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紀念碑研究》一書,可以說,對于人民英雄紀念碑,他頗有發言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需要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象征,它該是什么樣子呢?一座塔還是一座亭子?”殷雙喜介紹說,當時的設計者梁思成認為,它應當“像一座中國到處都能找到的石頭紀念碑”,這個建議最終被設計小組接受。解密2為何建在天安門廣場?1949年9月30日,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的最后一天,大會通過了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和毛主席親自撰寫的碑文。下午6時,毛澤東親自率領全體委員在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址舉行了奠基典禮。
殷雙喜告訴記者,關于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地點,當時有多種意見。有人主張建在東單廣場,有人主張建在西郊八寶山上,但是更多人主張建在天安門廣場。“最后,是周恩來總理提議,將紀念碑建立在天安門廣場。他解釋說,之所以有這樣的提議,是因為天安門廣場有‘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同時這里也是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景仰的地方。
當時大多數人贊成這個意見。”由于人民英雄紀念碑要安放在天安門廣場中,因此碑體不能太小。考慮到天安門高33.7米,正陽門高40.96米,設計者最初將紀念碑的高度定為39米,實際建成的高度為37.94米。“今天所看到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并不是先建成天安門廣場再進行設計的,而是根據未來廣場可能達到的規模來設計的。待紀念碑建成后,再根據它的中心位置,重新規劃天安門廣場以及周圍的建筑,這在世界廣場建筑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殷雙喜如是說。解密3紀念碑題詞如何得來?據介紹,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題詞是由毛主席親手書寫的。“當時毛主席共寫了3幅字,他還捎口信說,要多請專家提意見,問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選取一些字重新編排。如果認為寫得不夠好,還可重寫。”殷雙喜說,“現在紀念碑上的八個大字,就是征求專家意見后,從三幅字中選取八個字重新編排而成的。
”而那篇耳熟能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則是由周總理親手書寫的。據了解,那時的周總理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一遍碑文,前后共寫了40多遍,最后自己挑選了最滿意的一篇。他拿到工地,征求劉開渠的意見,誠懇地問:“怎么樣?行不行?”劉開渠說:“以前只看到您的題詞,還沒有看到過您寫這么多字、這么工整的書法作品。”解密4碑頂設計為何爭論最多?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形設計主要參照了中國的唐代石碑與清代石碑,碑頂設計在當時是最為困難、爭論最多的一個部分,1952年8月1日正式動工開建后,到1954年11月兩年多的時間內,工程進度緩慢。建筑師主張用“建筑頂”,即在紀念碑頂部建造一個古代常用的頂子。雕塑師則主張用“群像頂”。
反對“建筑頂”的理由是“大屋頂”形象太古老,反對“群像頂”的理由是“在40米高空,無論遠近都看不清楚雕像”。一位參加過設計的工作人員回憶說:“直到1955年‘五一’勞動節游行的時候,周總理在天安門城樓上,指著紀念碑的頂部問毛主席如何處理。
當時頂部蓋了一個如帽子狀的屋頂,毛主席說‘就這樣吧’,碑頂設計總算定了下來。”解密5建造紀念碑花了多少錢?記者了解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設,是由中央財政直接撥款的,經費有保證。有關工程的具體經費,據殷雙喜介紹,1958年11月30日,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后半年多,興建委員會做出了工程總決算。“總預算為人民幣4282115.44元,總決算為4047797.5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