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巴塞爾城地處歐洲的中心,位于瑞士、法國及德國的交界處,萊茵河從城中穿過。這樣一個僅有20萬人口的小城,在激情的6月里,吸引了東至日本東京、西至美國洛杉磯的廣大藝術愛好者。6月13日到6月17日,第38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在此舉辦。該博覽會被美國《紐約時報》形容為“藝術界的奧林匹克盛會”,不僅被藝術界看成國際當代流行時尚的風向標,更因其國際品位與眼光,將來自世界各地的不為人所知的藝術品和藝術家推上了國際舞臺。
巴塞爾是藝術之城。它擁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共藝術博物館,全市30多家博物館收藏著各種類型的世界一流藝術品。具有藝術鑒賞力的市民們頻繁的藝術捐贈,使得巴塞爾的藝術財富不斷增加。1967年,巴塞爾舉行了一次值得紀念的公民投票,以600萬瑞士法郎購買了畢加索的兩幅油畫《Arlequinassis》和《Lesdeuxfres》,突出體現了巴塞爾的藝術情感。在這種氛圍下,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在這個城市誕生,便不足為奇。
此次博覽會吸引了來自全球的藝術家、收藏家、策展人和藝術愛好者,創造了新的紀錄,6萬多名參觀者觀看了世界各地約300個畫廊、超過2000位藝術家的作品,有2300家媒體爭相報道。藝術市場的健全和藝術評價的公平在巴塞爾得到充分體現。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總監薩繆爾·凱勒認為,藝術本身代表精英,而博覽會的任務之一是將藝術推向大眾,讓大眾能夠理解新的藝術形式、藝術家。
“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展現當今時代最好的藝術作品。這個工作直接和世界各地的畫廊和藝術家合作。在合作過程中,會吸引一些有意思的人和機會,我們會與他們進行互動。”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市場的走俏,中國藝術品在近幾年也開始出現在巴塞爾,艾未未的《斷片》、曹斐的《國·父》、鄭國谷的《一個生活的三個腳本》等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也參加了此次巴塞爾盛會。
凱勒認為,雖然亞洲、中國的藝術已經在巴塞爾占了一定比例,但歐洲、美國的藝術在藝術世界仍占主導地位,不過,歐、美的文化藝術霸權正在瓦解,這種趨勢是不能扭轉的。巴塞爾體現了這種全球化進程。藝術展對收藏家、藝術商及藝術家來說是首要的市場,但對藝術愛好者卻是豐富的“即時藝術博物館”。從近代畫家的經典之作,到年輕一代藝術家的作品,巴塞爾藝博會向觀眾提供了20至21世紀藝術全方位、高品質的展品。
來自歐洲、美洲、亞洲及澳洲的一流美術館,展出了他們藝術家的作品。多年來,博覽會不斷革新,為年輕的藝術、雕塑、攝影、版畫、視頻與多媒體藝術開設特殊展區,對新藝術領域的確立有重要貢獻。在國際藝術世界里擁有一席之地的名家,6月云集巴塞爾,眾多私人飛機、名車將巴塞爾變成了藝術、時尚與權勢的展現地。
展會中,到處穿梭著名流的身影:紐約現代藝術館總裁Marie-Josée和她的金融家丈夫、出版業巨頭PeterBrant、比利時銀行家族的Philippe男爵、古根海姆博物館館長Jenniferstockman、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和紐約現代藝術館的各位高管。到處是藝術活動。每年6月,藝術之車與藝術之船準時在巴塞爾停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