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耀忠先生是一位堅持傳統而又不失時代氣息的花鳥畫家。在當今,要做到這一點似乎不太容易。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總可以感受到一種清新自然的和諧美,靜中寓動的韻律美,顯示出花鳥世界中的勃勃生機。這,正反映了畫家的生活感悟和藝術追求。有人把藝術創作比作釀酒,醞釀越久,味道越醇。畫家必須積累起每種養料,包括文化的、藝術的、生活的、傳統的,綜合起來,進行攪拌,在碰撞中發生變化,才能釀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藝術“美酒”來。
我認為,楊耀忠徜徉藝海幾十年,便是不斷積累、綜合、變化,最后釀出“美酒”的幾十年。楊耀忠從小身居市郊,生活在遠離喧囂、風光秀麗的環境里。草木扶疏、禽鳥上下、溪水流淌,乃至陽光透過竹葉灑落在地面上的斑駁亮點,都令他著迷,激活了他潛藏的藝術細胞。當他有機會登名師喬木、房介復先生之門而入其室,并在他們教誨下,上溯任伯年、新羅及宋元諸家,領受了系統的藝術教育以后,過去對大自然朦朦朧朧的感受,一下子變得清晰了,完整了。
終于,他運用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段,把自己的感受化作了各種藝術形象,其色彩明麗,婀娜多姿,意趣盎然…楊耀忠常說,中國花鳥畫的特點在于,通過對花草、禽鳥的自然美描寫來比擬人事,興起人意,表現人趣,追求借物抒懷,緣物寄情的效果。畫家應以寫自然之“生”,畫自然之美為天職,要按照自然生命本來的生動面目去感悟它抒寫它,不可人為地割裂它,碰壞它,更不可找某種理由去丑化它。我以為,這段話可以視為他的基本創作思想。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楊耀忠酷愛工寫結合,形神兼備的小寫意畫,其藝術形象又是那么地富有生氣、靈氣。諸如雙棲雙飛的小鳥,紅艷凝重的牡丹,青翠欲滴的嫩草,無不盡態極妍,栩栩如生,散發出寧靜、祥和的生活氣息。他不斷地面對自然進行寫生,提煉概括,去蕪取菁,遺貌去神,并把自己的感悟注入其中,努力寫出對象的精氣神。從而形成清新秀潤、姿韻雅逸、雅俗共賞的藝術色。
他并不過分地去改變自然生動的形態,只在某些細微處稍作藝術處理。而正是這細微的處理,卻能為畫面帶來意想不到的生機妙趣。在朵云軒舉辦的《楊耀忠畫展》中,他的作品,不但得到了普通讀者的認可,也得到了不少名家的賞識。作為海上畫派隊伍中的一員,他的名字被收入《上海書畫家名典》之中。
始于對自然花草鳥蟲的特殊感情,繼而接受良好的藝術教育,掌握比較扎實的藝術功力,最后又重新回歸大自然,汲取藝術靈感——這便是楊耀忠藝術上不斷地更上一層樓,不斷釀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藝術“美酒”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