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倫佐.貝尼尼,意大利雕刻家、畫家兼建筑師,多才多藝,能文善畫,是17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他生于1598年,在1680年82歲生日的幾天后去世。取材于古希臘神話的大理石雕塑《阿波羅與達芙尼》,堪稱巴洛克藝術的頂峰之作。表現奇妙的一瞬間意大利美術巨匠米開朗琪羅對古典原則的突破,促使17世紀的歐洲產生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巴洛克”。巴洛克一詞來源于葡萄牙語,原意是指珠寶中一種大而不規則的珍珠,后來引申為奇特、怪誕或離奇。
英國藝術史學家赫伯特.里德認為:“巴洛克風格作為一種主導風格,把人類精神從古典主義的枷鎖中解放了出來,使其沉溺于無邊無際的、令人神往的夢幻之中。”意大利雕塑家洛倫佐.貝尼尼的作品《阿波羅與達芙尼》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風格。
《阿波羅與達芙尼》是一座比真人還高的大理石雕像,取材于希臘神話故事。太陽神阿波羅愛上了河神的女兒達芙尼,但是達芙尼卻處處躲避著他,真可謂是一位情愛似火,一位意冷如冰。但是阿波羅決心要占有她,便瘋狂地追逐達芙尼。阿波羅對達芙尼瘋狂的愛在這件作品中就是通過快速的奔跑來表現的。當他將要抱住達芙尼的時候,達芙尼只能向她父親求救。父親便使出魔法將其女兒變成了一棵月桂樹。《阿波羅與達芙尼》表現的正是這最富有戲劇性的、最奇妙的一剎那:阿波羅的一只手剛觸到達芙尼的身體,達芙尼的身體馬上開始變成樹干,手上長出了樹葉,飄拂的秀發也變成搖曳的枝葉,阿波羅被眼前的景象驚得目瞪口呆。
雕像表現了阿波羅的手觸到達芙尼身體時的一剎那。兩人都處在乘風奔跑的運動中,身體輕盈、優美。達芙尼的身體已開始變成月桂樹,行走如飛的腿幻化為樹干植入大地,飄動的頭發和伸展的手指縫中長出了樹葉,即使是她最柔軟的雙乳也覆蓋上了一層薄薄的樹皮。但達芙尼的整個身體仍具有凌空欲飛的姿態,手臂與身體形成了優美的S形。她側著頭,目光由驚恐變為麻木,流露出使人憐憫的情感。
阿波羅眼睜睜地看到達芙尼變成了月桂樹,神情由驚訝轉為悲傷,卻無力挽回。他的一只手仍然放在達芙尼的身體上,另一只手則向斜下方伸展,同達芙尼的手臂形成一條直線,使整個雕像有一種動蕩的感覺,充滿了表現力。紅衣主教賦詩贊美貝尼尼出生于那不勒斯,父親是位雕塑家。
他7歲的時候隨全家遷居到羅馬。在這個雕像比居民還要多的城市的熏陶中,又在他父親的啟蒙下,貝尼尼開始顯露出不平凡的藝術天才。8歲時就做了一個小孩頭像,使他的父親十分吃驚。17歲以后完成的一系列肖像雕刻,在技術上已經表現得相當成熟了。有一次,他在臨摹別人的作品時,可能有點走了樣,父親很不高興,他向父親道歉并且解釋說,這是由于工作的熱情使他走了樣。不過,他認為決不應該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否則就永遠超不過別人。后來,貝尼尼終于偏離了他父親的寫實風格,強調激情,強調運動,用新的語言開拓了一條新的藝術道路。
創作于1621—1622年的《搶劫普羅塞比娜》問世后,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紅衣主教皮蓋涅.波爾蓋茨于是決定向他訂購一件作品以裝飾他的別墅,這件作品就是于1624年完成的《阿波羅與達芙尼》。《阿波羅與達芙尼》一出現,便引起了全羅馬的震動,一夜之間,貝尼尼成為街頭巷尾的議論話題。紅衣主教巴爾別里尼賦詩贊美道:“迷戀的人,追逐著歡樂,這曇花一現的美色啊,他得到的只是:一個苦果,幾片綠葉。”這首詩后來就雕刻在這座雕塑的臺座上。
貝尼尼的雕塑藝術代表著巴洛克藝術的高峰,在17世紀中確實無人能與他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