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發現于中國河南省安陽縣的司母戊大方鼎,用料10OO多公斤,是中國目前出土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即使在世界青銅器中也屬罕見的精品。大方鼎雖然形大體重,但制作工藝十分精巧。鼎身的紋路與浮雕圖案,經高度藝術夸張變形的刻畫,成功地營造出一種猙獰、神秘、威嚴的氣氛。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及藝術水平均代表了中國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考古學家認為:司母戊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而造,因而取名為司母戊大方鼎。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最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力的大小。
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市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等。
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抑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窗紙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墻上、門上、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剪紙的內容很多,寓意很廣。祥和的圖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蘆、蓮花等圖案象征多子,中國農民認為多子便會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魚蟲等因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剪紙表現的重要內容。
作為民間藝術的剪紙,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陜西窗花風格粗樸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紙秀美艷麗;宜興剪紙華麗工整;南通剪紙秀麗玲瓏。剪紙雖然制作簡便,造型單純,由于其能夠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內涵,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國農村眾多民間美術形式的濃縮與夸張。從對剪紙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國民間美術的其它方面。
中國的刺繡工藝在秦漢時期便已達到較高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國最為突出的刺繡是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及四川的蜀繡。蘇繡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蘇繡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于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繡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湘繡是在吸收蘇繡和其它刺繡的優長處發展而來的。湘繡使用不同顏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
湘繡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繡內容多為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繡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浝C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繡制平整光滑。粵繡的題材廣泛,多為百鳥朝陽、龍鳳等圖案。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揮了手繡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
蜀繡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繡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中國家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到明代開始形成獨特格式,因而被后人稱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中華民族家具文化風格的代表。造型優美,選材考究,制作精細是明式家具的三大特點。明式家具種類繁多: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
屏風類;等等。僅桌案就有書桌、酒桌、方桌、書畫案等多達十數種。明式家具因其造型優美和精致高超的工藝水平早已成為傳世藝術品。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
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并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并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中國玉器有著悠久的歷史,商周時代便已有工具、武器、日用器物、佩飾和禮器等5大類別,并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漢代以后,玉器的主要功能逐步轉換為觀賞、陳設和實用器物等方面。隨著社會發展,玉器的題材與造型日益世俗化,觀音菩薩、子母獅、執荷童子等非常流行,吉祥圖案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玉器制品通常分首飾、藝術品和玉石盆景等三類。其中的藝術品為藝術性最強的一類。在工藝美術中,玉器藝術品分玉件人物、玉件花鳥、玉件獸與器皿等。產自不同地域的中國玉器各有風格上的不同:北京玉器渾厚、雅麗、端莊;上海玉器多仿青銅器,風格古雅;廣州玉器借鑒西洋長處,格調新穎;
揚州玉器線條流暢,玲攏剔透。總之,中國玉器因地域區別而呈現出各具千秋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