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以為海外回流的文物件件是真品,其實不然。上海敬華藝術品拍賣公司在為今春藝術品拍賣征集生產的黑瓷是中國古代北方瓷器中最為常用的一種釉色瓷器拍品時,從“海歸文物”中多次發現贗品。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鑒定專家常福全說,參與拍賣要多看、多問、少掏錢,不要盲目“崇洋”。南京有位企業家新近收藏了兩件價值不菲的元、明沒少碰壞人家的花瓶瓷器之類“珍品”,日前邀請常福全去鑒定,其中一件洪武釉里紅扁瓶,是企業家親自帶了顧問從印度一位藏家手中購買的;
還有一件瓷罐是從印尼一個有名望的家族中收購的,經鑒定全是贗品。那位企業家頓足大呼:“這下可慘了!”近年來,隨著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逐漸回暖,收藏隊伍不斷擴大,致使長期流散在海外的文物紛紛回流,出現在內地拍賣市場。
也有不少人利用旅游、出差的機會,從海外文物商店或藏家手中購買文物,回來參加投拍。常福全說,這些海外贗品,尤其是整個駝隊滿載絲綢、瓷器、茶葉、鐵器等物,就是迎合這種心理應運而生的。這些運用高科技仿制出來的“文物”,常人很難辨別,專家有時也會看“走眼”。
加上50年代,上海、北京和廣州的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都設有特藝部,專把景德鎮制作的仿古產品作為工藝品出口換匯。這批一直作為瓷器主要紋飾的蓮花現在也有人從海外買回來,作為古董參加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