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眾多上海藝術機構都在為“上海當代”國際博覽會準備“外圍展”,試圖借地利之便吸引來上海參觀博覽會的國際藏家的目光。在與博覽會主會場上海展覽中心僅有一箭之遙的“俏江南”延安路會所,屆時將有一個展覽值得特別關注,那就是新成立不久的畫廊推出的《幻園》。《幻園》的特別,首先在于它是一個裝置藝術展,由8件展品組成:1.25米和0.72米的太湖石各一尊,一片2.3米的大葉子和5片小葉子,陳列在會所小院里的草地上;
其次在于這些裝置的材料,都是用顏色各異的硅膠翻制而成;再次則是作品的作者,張建君和芭芭拉·艾德斯坦夫婦。張建君是上世紀80年代在上海畫壇活躍的青年藝術家,參加過1989年那著名的現代藝術大展,上海美術館恢復后的第一任學術部主任。他80年代末移居美國,而芭芭拉,則是他的美國妻子,主要從事裝置與雕塑?!痘脠@》正是他們珠聯璧合的作品。還將在他們位于復興路的畫廊本部,展出他們夫婦倆的另12件作品:張建君的8件作品包括繪畫、在繪畫或照片上做的裝置,以及用硅膠在古陶器上翻制的雕塑作品;
而芭芭拉,則是4件小型裝置,用滴水的細銅管纏繞在中國園林石上或銅制的葉片上,分別置放在由火星、天空、黃山與西湖的照片制作的背景前。以張建君而言,《幻園》屬于他的《中國篇·新古董》系列,其靈感源自他在美國為博物館修復古董的經歷;而他的繪畫、照片,都是在上海的舊建筑圖像上,加上后現代的線條,這些都屬于他的一個龐大的系列《過程的瞬間·上海計劃》。
在修復古董時,他發現用后現代的線條來改動那些古陶罐的經典造型,可以帶來時間交疊歷史錯置的感覺;而1995年重回故鄉時,眼看上海城市的大規模拆遷與新建,則觸發他創作了《過程的瞬間·上海計劃》。張建君把“時間”當作創作的素材,來回應我們這個時空交疊、歷史交疊的“全球化時代”。
有趣的是,他發現了后工業時代的材料硅膠,用這個來做被改動的古董陶罐,再發展到翻制太湖石、制作枝葉。他告訴記者,硅膠可以注入鮮艷的色彩,可以還原陶罐或者太湖石的表面紋路與粗糙的質感,在燈光照射下晶瑩如玉,有很有趣的效果。
張建君近年來在美國和上海兩地奔走,作品多次參加上海、廣東、深圳美術館的大展,但是和國內的畫廊合作還是第一次。畫廊負責人劉英梅女士向記者透露,畫廊雖然新開,但定位在國際化,將致力于向藏家推出像張建君這樣的有國際視野的藝術家?!痘脠@》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