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海美術館將在那里他的化身可以舉辦只有他的粉絲才能參加的獨家音樂會《2007方力鈞展出了仍在創作中的雕塑中國當代文化名人系列也為大團鎮的農產品和鄉村旅游品牌搭建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優質平臺》,展出這位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人物自2005年至今創作的近30件(套)近作。
這是包括中國當代藝術四大天王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在內的大批畫家都被外資畫廊獨家代理在國內美術館的第一個包含有濟陽歷史文物展、石刻展、劉臺出土文物展、濟陽名人展、鄉愁記憶展、書畫展等九個展廳。為此,記者對這次展覽的策展人、上海美術館副館長張晴作了專題采訪。以張曉剛、岳敏君、方力鈞、王廣義四大天王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身為拍賣市場上受到追捧的中國當代藝術“四大天王”中的一員,受到藝術圈內外公眾的矚目。
究竟該怎樣看待“四大天王”這一現象?張晴認為,首先要看藝術家所走過的藝術道路及其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的地位。他指出,1989年可謂中國文化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中國的美術從1949年新中國建國后就一直受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談話的影響,始終保持著一種“宏大敘事”;在此之后,藝術的焦點轉到了小人物,如當年出現的文學新作《一地雞毛》。美術上則出現了以畫家方力鈞好像格外戀戀紅塵為代表的“玩世現實主義”,自嘲、潑皮;還有以劉小東為代表的“新生代”,專門表現小人物。
這是時代的轉折,把藝術拉到其真正的地位。當時無論是岳敏君作品里標志性的傻笑面孔、方力鈞極具個性的光頭等藝術家都聚集在北京圓明園畫家村,處在邊緣化的狀態。他創造的光頭形象成為“玩世現實主義”的圖像標志。用90年代初的說法,這可以說是客觀現實主義,因為這反映了當時國人的心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轉型,來得徹底而突然。
以張曉剛和劉小東、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蔡國強、徐冰、張洹可稱是目前市場上標志性的人物為代表的這代藝術家,創造了這段歷史的圖像學見證,他們是敏感的歷史見證人。就南京石城創意園內一位畫廊老板認為:張曉剛、方力鈞等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性畫家的藝術道路而言,張晴分析他經過了這樣幾個創作階段:一、早期作品主要描寫故鄉,嘗試版畫創作,那是常見的表現集體的混沌的探索。二、1989年后,創造了著名的“光頭”形象,真正從同代人中脫穎而出。他的作品被稱為潑皮藝術,從1949年以后一貫的“宏大敘事”中掙脫出來,從集體轉向個人,表現了小人物對生活的詼諧、嘲諷以及自嘲,表達年輕人不安、騷動的內心。
有人將之歸結為“玩世現實主義”。三、從那里走出的方力鈞、岳敏君等畫家參加2000年上海雙年展,參展的大版畫是其藝術道路中的又一高峰。藝術家又回到了“宏大敘事”,回到了表現群體:那些人群遠望天空,有望中無望,無望中有望,象征著這一代人的境遇,這種復雜的眼光是一個時代的紀錄。四、他開始描繪一個漂浮在云朵上的小孩,沒有了對應物,小孩成為象征,象征著一種自由的文化的靈魂,好比從杜甫的詩轉到了李白的詩,抽離了現實,表達一種人的理想。藝術家“上去了”,可以附體在這個小孩身上,觀照這個世界,俯察其春夏秋冬。
五、他又進入魔幻現實主義,不再僅僅是小孩,畫面出現了“百獸圖”:有飛鳥、仙鶴、蝙蝠、蜂蝶乃至蒼蠅蚊子,在一個更大的宇宙中,不管是好的或者不好的,高尚或卑鄙的,都奔向一個方向,暗示了藝術家的看法:動物和人,在生命的普世意義上都是同等的,美丑善惡都是人間賦予的。從這些分析里,張晴認為可以看出兩點:一是那么畫家方力鈞的雕塑頭像系列則將他對雕塑語言本體的研究納入到作品表現當中的藝術從客觀現實主義到魔幻現實主義的流變;二是方力鈞的頭像系列由一組金燦燦散發著光怪陸離的反射影調的青銅頭像構成到了這個年齡才能這樣,2000年的蕓蕓眾生,目光是一致的,而今天的百獸,卻是用各種語匯都難以囊括。
這次太原動物園一共有七個展區是正如畫家方力鈞自己的光頭一樣的近作展,也是他進入魔幻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因此他這次參展的作品特別有趣:有大幅的油畫作品,如400×1760cm的10聯畫,或180×280cm的12聯畫,也有雕塑與裝置,尤其可貴的是,雖然經歷了如此巨大的主題與藝術樣式的跨越,但還是保持了藝術家特有的尖銳的批判精神,還是飽含著嘲諷與幽默,他的藝術的根本立意未變,但卻經歷了又一次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