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充仁,是一位飲譽海內外的雕塑家、藝術巨匠,他在上海乃至中國美術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張充仁畢生用手指表現人的內心活動,他給泥土以生命,給石塊以感情。他將中國的美好展示給西方,并將西方的藝術形式發揚光大于中華大地,他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使者。5月1日-6月15日,土山灣博物館將舉行《塑人塑己塑春秋——張充仁的藝術人生》主題展,藝術愛好者們將在現場一睹大師力作!
精彩切勿錯過~張充仁,祖籍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4歲進入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在田中德、安敬齋修士等精心栽培下,從學中國畫開始,再過渡到學西洋畫、學習雕塑。1931年張充仁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攻讀油畫和雕塑,成績優異,獲得多項榮譽:人物雕塑第一名,雕塑構圖第一名,比利時國王金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獎。期間,張充仁結識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共同編繪《丁丁歷險記》之《藍蓮花》,揭露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真相,傳遍歐亞,暢銷至今。
1935年歸國,在上海創辦“充仁畫室”,多年培育美術人才300余人。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并為諸多社會名流塑像,聲名大振。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雕塑系主任、上海油畫雕塑院名譽院長。20世紀80年代,應邀赴歐洲講學,為摯友埃爾熱、法國音樂家德彪西、法國總統密特朗等塑像而享譽世界。
1990年代,張充仁應邀回國塑制聶耳像《起來》,又為鄧小平塑像,深受世人矚目。1998年10月,這位中國現代雕塑藝術奠基人之一,病逝于法國巴黎。該作品是作者在六十多年創作的兩百余件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繼青年時代創作的《戀愛與責任》等經典作品之后,在晚年雕塑創作中所取得成就的又一高峰。憑著藝術才華和一生潛心創作的經驗,從神和形上表現了一位嚴謹、睿智、溫文爾雅的總統,創造了一件形神兼備的傳世杰作,轟動歐洲。我的第二件作品就是法國總統密特朗像。
大約做了一周后,我向愛麗舍宮要了幾張總統的照片來參考,修修改改、捏捏做做。這時丹尼爾密特朗總統夫人走了過來,笑著夸張說:“張先生,你做的塑像,非常像!不單單像總統、還像他的哥哥…”一個中國人為法國總統塑像,這是從來都沒有過的事情,法國人請我來作,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我幾十年來所主張的只寫實,從來不搞抽象,尤其是一件歷史作品。
我想,首先應做到的不僅是造型的真實準確,并且要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1946年11月,為慶祝抗戰勝利一周年,當時的國民政府組織藝術名家在南京大展,齊白石攜百件佳作與孫子齊佛來南下經過上海,張充仁去北站歡迎,雖然這兩位藝術家年歲相差半個世紀,但是十分投緣,在漫談之間,張充仁為齊白石塑的胸像竟已雕成,齊老十分驚喜,欣然為張充仁命筆“泥塑之神手也”。1946年齊白石南游上海,住滄州飯店,美術界歡迎老畫家,推余為之塑像。
白石來訪者不絕,求畫者多,終日作畫應客忙忙碌碌,無坐定機會。不能照管我在旁的塑造工作。但是我兩次塑造已把握總的神情,老人在百忙中偶爾瞥見,驚曰:“好,有神!”拍下畫桌,急取紙寫“泥塑之神手也”六字贈余。以后幾次塑造,老人就專門為我坐對,借此談話休息,心情甚愉快。該雕塑完成于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在技巧手法上與羅丹如出一轍,嫻熟、生動,人體解剖結構透過泥巴趣味的表面肌理,讓我們看到了整潔概括的雕塑張力和氣場,凸顯雕塑大師深厚的寫實基本功。
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通過表現男女愛情,家庭和睦的造型,寓意加強民族團結,反對侵略戰爭,渴望世界和平的生活。我塑這個作品當時,日本人占領上海,以色情、毒品等腐蝕中國青年意志,作品的含義是:戀愛不是“白相”。一個人踏進社會就要負起責任。戀愛是組織一個家庭,從有家庭這天起,就應該承擔起責任,不能因為戀愛而拋棄自己的工作和義務。在造型上,我選擇了一對青年男女的纏綿戀情,同時男的手里還握著一把耕犁。
抗戰勝利后,我將這個作品參加當時上海舉辦的勝利美術展覽會,被評為第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