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年,英國商人霍布森在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有一個條件,只允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就等于不讓挑選。后來,人們把這種只有單一方案而無其他選擇余地的決策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打仗需要決策,決策就要選擇。既然是選擇,就應當防止陷入“霍布森選擇”困境。作戰行動如果只有一個方案是很危險的,意味著你沒有做好其他選擇的準備,也意味著一個指揮員在軍事決策中超出了合理冒險的界限和對部屬生命安危的不負責任。一些平庸、魯莽的指揮員往往用唯一的選擇來顯示其自信。
究其根本,他們是因為情況不明而從優柔寡斷這個極端走向孤注一擲的另一個極端,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一個作戰方案就等于沒有作戰方案。沒有變局、僵局、殘局和危局,就無所謂戰爭。在漫長的戰史和繁多的戰例中,既有因對手中計而爭得主動的,也有因計謀被對手識破而陷于被動的;
既有因謀高一籌而順利達成預期目標的,也有因不測風云而功虧一簣的;既有因反用經驗而出奇制勝的,也有因奇襲不成而丟盔棄甲的。正因為這樣,打仗才更需要多留幾手、多備幾招,做到既有主打的A方案,也要有因應不測的B方案。只有“意料”沒有“意外”、只有“必然”沒有“偶然”,這種情況絕不會出現在變化莫測的戰場上。
然而,在平時的演習演練中,一種情況演到底、一種預案管到底的現象并不鮮見。最近一位領導的評價很能說明問題:某些單位一搞訓練就是進攻敵人,一設情況就是集中優勢兵力,訓練場上有太多的想當然、片面性,想沒想過怎么防御?想沒想過敵眾我寡咋辦?想沒想過一旦失利如何處置?顯而易見,這種一廂情愿、孤注一擲的做法不糾正,到了戰場上必定吃大虧。
著名戰略家馮·莫特克說過:“如果你認為敵人有兩種行動可能,那他肯定選擇第三種。”一名優秀的指揮員必須要把影響作戰的各種因素都考慮到,力求使作戰方案多樣化。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制定的濟南戰役“攻濟打援”作戰方針,就是一個典范。毛澤東首先提出三種可能:在援敵距離尚遠之時攻克濟南;在援敵距離已近之時攻克濟南;在援敵距離已近之時尚未攻克濟南。并指出,應首先爭取第一種,其次爭取第二種,又其次應有辦法對付第三種。
華野根據上述指示,進行了充分的戰役準備,特別是臨戰準備更加細致全面,從而為濟南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可靠基礎。“善用兵者,防亂于未亂,備急于未急。”戰爭經驗告訴我們,欲使作戰方案更加貼近戰場出現的各種情況,充分發揚軍事民主非常重要。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意見也不盡一致,而各種方案很可能就產生于這些分歧中。經驗豐富的指揮員往往對決策群體過早地達成一致意見表示懷疑,并把“沒有分歧就不作任何決策”視為決策的重要原則。
與此同時,指揮員又不能沒有主見,因為謀來謀去,最終拿主意、下決心的非你莫屬,而且往往時間緊迫,容不得猶豫不決。這就要求指揮員必須有膽有識,能集中眾人智慧當機立斷,不被七嘴八舌弄得六神無主,還必須有敏銳的辨別力,能擇其善者而從之,不為錯誤的見解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