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頒布文件規定,除文物建筑及遺址類博物館外,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免費開放。為引導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館向國際先進行列邁進,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于2009年啟動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經對全國博物館進行評估,最終明確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8個博物館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
這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均處于中國歷史發展和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帶,是展現中華文明、反映中國文化價值,并具有一定國際水準的博物館。以下就對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四——河南博物院的40件重要館藏文物進行介紹。21.春秋嵌綠松石青銅神獸這件青銅神獸通高48厘米,為龍頭、獸身。龍張口吐舌,獠牙交錯,雙目圓瞪,兩頜各飾一朵柿蒂形花。龍首上以六條蜿蜒糾繞的小龍構成獸角。其脊背上有一方形孔,內插帶方座的曲尺形支架,架上立一只奔獸,奔獸為龍首、雙角、長頸、卷尾,口中銜一條曲體吐舌的小龍的尾部,兩后爪后蹬于神獸頸之上部。
神獸的后腿上部立一個鏤空的方形插座。其最上部的龍角上有一穿孔,腹的下部有一半圓形鈕。通體鑲嵌綠松石,圖案有龍、鳳鳥、云紋、渦紋等,精美華貴。1990年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徐家嶺楚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器制作精工,創意新奇,不僅傳遞出生機勃勃的力量,且給人以富麗華美的極富抽象形式意味的美感,是青銅器中的上乘之作,顯示了楚人浪漫豐富的想象力和逼真鮮活的生命力,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和美學鑒賞價值,反映了青銅鑄造手工業的驚人成就及古代匠師的非凡藝術才能。
22.西漢四神云氣圖《四神云氣圖》位于芒碭山梁王墓墓室頂部,中部一條7米長巨龍飛騰,東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獸、靈芝及云氣紋圖案裝飾。壁畫從主墓室頂部的西端起,向東延伸有丈余,總面積達30平方米。壁畫的主要內容為龍、白虎、朱雀、怪獸、靈芝及云氣紋等組成的圖案,氣勢恢弘,繪畫手法細膩,線條飄逸,內容上透射出王者的霸氣和隨意,歷史藝術價值極高。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碭山梁國王陵區柿園墓,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圖不但是中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畫面最大、級別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的壁畫,更是一部承載西漢初年中國神仙思想的壯麗史詩,填補了中國西漢時期壁畫的空白,比敦煌壁畫要早600多年,被中外專家、學者贊譽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館之寶之一,國寶級文物。
23.西漢金縷玉衣玉衣是喪葬用玉中的最高檔次,依死者爵位的高低又分金、銀、銅縷三種玉衣,在初行玉衣的西漢時期,皇帝、皇后、王侯皆可使用金縷玉衣。僖山金縷玉衣長度為1.76米,由2008塊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頭部由臉蓋和頭罩構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組成,左右褲筒按人體下肢的形狀制作,手套作握拳狀,鞋套為方頭平底高腰形制。
其玉衣形制與河北滿城中山王夫婦墓、廣州南越王墓所出土玉衣大體相近。玉衣片絕大多數兩面磨光,少數僅正面磨光,背面保留有切割痕跡。大多數玉衣片為素面,有少數玉衣片為其它玉器殘片改制而成,上面保留有舊有紋飾。據現代學者考證,葬在這座不知名的梁王墓中的,應是西漢梁國第十代國王梁夷王劉遂。1985年河南省商丘永城市僖山一號漢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僖山金縷玉衣的出土是繼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是河南省目前所見保存玉片最多、唯一能復原的金縷玉衣,是西漢梁國王室奢侈生活的生動反映,故十分珍貴,國寶級文物。
24.東漢袁安碑袁安碑全稱“漢司徒袁安碑”,東漢永元四年立,碑殘高139厘米,1碑文共10行,滿行存15字,內容主要記載袁安的生平,與《后漢書?袁安傳》基本相同,但較簡約。現代書家費聲騫評《袁安碑》:“此碑筆畫瘦勁,纖而能厚,結體寬博,運筆圓勻,碑字清晰,可供學篆取法善本。”碑上有圓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間,正當碑中,為漢碑之所僅見。袁安,東漢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陽人。少承家學,舉孝廉,任陰平長、任城令,馭屬下極嚴,吏人畏而愛之。
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后歷任太仆、司空、司徒。袁安的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1929年河南省洛陽偃師市城南辛家村發現,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碑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用篆書寫就的漢代墓碑,字口鋒穎如新,書法渾厚古茂,雄樸多姿,線條纖細婉轉,體態遒勁流暢,飄逸圓融中盡顯端莊方正,筆畫圓潤,線條流暢,骨力勁拔,柔中帶剛,字體方正,結構嚴整,端莊雍容,穩重樸素,是漢代篆書的典型代表,也是漢代小篆書法的杰作,在漢代小篆中堪稱第一,國寶級文物。
25.東漢七層連閣彩繪陶倉樓此樓高192厘米、面闊168厘米,由院落、主樓、配樓和閣道四大部分共31件單體組合而成。院落三面圍墻位于主樓之前,中間是可開啟的長方形大門,內臥一陶狗.大門上方兩端有對稱的雙闕和罘恩。主樓整體造型為下大上小的七層,配樓為一高臺式單檐四層建筑,整體造型為下小上大,依次排列。
閣道有兩面坡式脊頂,量空橫架在主樓與配樓第三層之間。令人驚嘆之處在于此器物通體用白、紅、黃等色彩繪制成幾何圖案,雖然經過了千年的風雨侵蝕,仍舊能看出當時絢麗的色彩。1993年河南省焦作市白莊6號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這件連閣式陶倉樓規模宏大,設計精巧,結構復雜,主樓與配樓挺拔秀麗,又有閣道橫架,巧妙地連為一體,正是漢代“復道行空”高超建筑技術的真實寫照,彰顯出中國古代造型、繪畫和建筑藝術的完美融合,是目前發現的層數最多、最高大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漢代建筑明器,國寶級文物。
26.三國魏“關中侯印”龜鈕金印關中侯始封年代為東漢末年建安二十年冬。此時,曹操已任丞相要職,“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朝中大權。設置“關中侯”是當時為封賞軍功者所設置的較高爵位,但無封地、不食租、沒有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只是一種虛銜,無餉祿,僅代表榮譽而已。此金印通高2.2厘米,重128克,下部的印體呈方形,上面的印紐為一昂首爬行的烏龜,雙目圓睜,龜首前伸,烏龜背部刻鑿簡潔的直線紋和人字紋,背部邊緣排列圓圈紋和半環紋,清晰美觀。
印面為正方形,印文篆刻“關中侯印”四字。1951年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這枚金質龜鈕關中侯印,印文布局飽滿嚴謹,篆刻的字體筆劃遒勁渾厚,字形方中帶圓,給人以寬博渾穆,莊嚴大度的感覺,是研究漢魏時期官職制度及文字變化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27.北魏元懷墓志此墓志高81厘米,寬80.5厘米,厚19厘米,北魏熙平二年造,共16行,滿行20字。志主元懷為北魏宗室,《魏書》卷二十二《孝文五王傳》和《北史》卷十九《孝文六王傳》雖列其名,但已闕如,此志可補其闕,極具史料價值。
另是志因出土較晚,未經風化,字口清晰。羅振玉《松翁近稿》評曰:“此志大書,端勁秀拔,魏宗室諸志中之極佳者。”它的風格和書刻與公元522年的《張猛龍碑》極為相似,如兩者中的“魯”、“春”、“岳”、“年”、“之”等字,從筆畫到結構,幾乎看不出區別。1925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北張羊村,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墓志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再加之鐫刻精妙,用筆秀勁,結體寬博,布局疏朗,屬于較為標準的魏碑字體,其藝術水平在眾多魏碑書法中極為出色,是初學“魏碑”書體的較好范本,實為北魏墓志之精品。
28.北魏正光五年劉根造像碑劉根造像碑為北魏正光五年刻,高39.5厘米,寬144厘米,雕刻內容分三部分。中為線刻釋迦說法圖,左右為“佛弟子劉根四一人等敬造刑記”和題名。畫面中的主尊釋迦牟尼高內髻,面相清俊秀麗,外著雙領下垂式通肩大衣,內著僧祗支,胸前束帶打結,右側衣襟甩向左臂繞肘下垂,手施說法印。結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須彌座上,右足外露,裙裾覆搭座之上部。
有蓮瓣形火焰紋背光和圓形頭光與身光相連。上部的圓形華蓋上刻山花蕉葉、蓮花、蓮瓣、三角垂珠等紋飾,四條幡帶懸垂于背光前后。主尊前方左右各刻二身供養菩薩,頭束花髻,頸佩項飾,帔帛繞肩在身前交叉穿環下垂至膝際后上揚穿肘下垂,下著長裙,跣足立于蓮花座上,有橢圓形頭光。這種題材的出現,對東魏、北齊的造像產生了積極影響,成為北齊造像題材的主要內容。畫面左刻造像記19行,滿行17字,其中銘記中“劉根”二字刻意做了突出處理。
右刻造像主題名18行。清光緒年間河南省洛陽偃師市韓旗屯村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碑采用中國傳統的減地陰線刻的技法,不僅是一件刻畫細膩的線刻造像,同時也是一件雕刻精美的書法藝術品,堪稱是“龍門二十品”之外的又一魏碑書法精品,是一件難得的亦刻亦畫的石刻精品,國寶級文物。
29.北齊白釉綠彩長頸瓶此瓶高22厘米,口徑6.8厘米,底徑7厘米,施白釉,白釉泛青,腹部有翠綠彩斑,色彩鮮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早期的瓷器均屬于青瓷系統,白瓷的生產要晚于青瓷,白瓷生產的條件比青瓷更為嚴格,必須降低胎、釉料中鐵的含量。白瓷的出現,標志著制瓷工藝的巨大進步,它打破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為以后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1年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范粹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器為目前發現的年代較早的白瓷,造型規整、古樸,胎質細白,白釉較光潤,是北朝瓷器中的精品,白釉施綠彩,開創了中國陶瓷釉彩裝飾的先河,它是單色釉向彩色釉發展的重要一步,為色彩斑斕的唐三彩奠定了工藝基礎,國寶級文物。30.隋白釉黑彩侍吏俑此俑整體高72厘米,胎厚體重,燒造之后不變形,沒有窯裂等現象出現,可見隋代制瓷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通體施白釉,釉色有些部位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釉面有開片,白釉之外,在冠、發、須、眉、眼、裲襠鎧的皮襻聯綴處、腰部束帶、履、儀劍等部位均用黑彩裝飾,黑白對比清晰鮮明,形象更加逼真,而且增添了藝術效果。
白釉瓷器中釉色泛青或閃黃等現象,反映出北方制瓷業正由燒造青釉瓷器向白釉瓷器轉化這種演變趨勢。而張盛墓出土的白釉黑彩黑彩侍吏俑,其白釉的釉色無疑也為我們研究早期白釉瓷器的演變過程,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1959年河南省安陽市北郊張盛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俑形體高大,制作工藝復雜,并運用了圓雕和線刻相結合的工藝手法,堪稱雕塑精品,為隋代雕塑藝術的珍品。此俑出土于紀年墓葬,生動地再現出隋代侍吏形象,對于研究隋代服飾、兵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31.唐武曌金簡這枚金簡為豎長方形,長36.3厘米,寬8.2厘米,重247克,黃金純度在96%以上。正面鐫刻雙鉤楷書銘文3行63字:“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發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意思是武則天在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遣宮廷太監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1982年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縣嵩山峻極峰北側采集,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金簡刻工高超,線條虛實結合,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金簡,是研究女皇武則天崇仙仰道思想的直接物證,也是研究武周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寶貴資料,國寶級文物。32.唐崔祐甫墓志此墓志石呈四方形,唐建中元年,蓋為盝頂,頂篆書“有唐相國贈太傅崔公墓志銘”3行12字,四周陰刻花草紋。
志文隸書,38行,行42字。首行題“有唐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常山縣開國子、贈太傅、博陵崔公墓銘并序”。首2行題:“吏部侍郎邵說撰文,前河南府穎陽縣丞徐珙書,國子丞李陽冰篆蓋”。志載崔祐甫生平事跡,包括先祖四代世系、科舉取仕、歷任官職及卒年葬地。
崔祐甫,兩《唐書》有傳,歷官唐代宗、德宗兩朝。在德宗時官位相國,朝政清明,惜僅為相一年即卒。志中所記祐甫冊封、卒葬時間兩《唐書》均未言及,可補史缺。志中還反映了中唐時期安史之亂、社會動蕩,仕人南遷避難的史實。崔祐甫墓志志文撰文者邵說、篆蓋者李陽冰、志文書丹者徐珙皆為唐代名家。李陽冰篆書的志蓋是一大亮點。篆法中廢千余年后,到唐代李陽冰出,始行改觀,他的真跡篆書《崔祐甫墓志蓋》“運筆如蠶吐絲,骨力如綿裹鐵”。
他的篆書是直接取法秦代李斯,他也自詡為“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可見他對小篆的研究是頗有功夫的。因此唐李陽冰被譽為繼“小篆之祖”李斯之后的第一能手。20世紀河南省洛陽市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志是河南博物院保存完好的、僅有的一方唐代宰相級別的墓志,不僅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也是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尤其是墓志蓋雖只有12個大字,但李陽冰的傳世作品多是宋人重刻,已經不能完整保存其點畫的美感,此為李陽冰篆書原刻,完好如新,絲毫未損,實乃鳳毛麟角,極其珍貴難得,國寶級文物。33.北宋三彩舍利塔此器高98.5厘米,底邊長30.5厘米,為方形密檐式七層寶塔。
塔體以高嶺土為胎制作,并分上、下兩節分別燒制組合而成,通體施黃、綠、褐三色琉璃釉,光彩奪目,故也有人稱之為“三彩琉璃塔”。整座塔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其中基座與一、二層塔身為下節,第三至七層及塔剎為上節。
基座為仿磚石結構的須彌座式,須彌座束腰部位分別塑有角柱、間柱、寶塔、伏鹿、寶蓮等裝飾圖案。第一層塔身較高,四壁開門,門內置四尊坐佛,塔身外壁貼塑麒麟、天王、力士、寶蓮、蓮珠等圖案。天塔體表面所用釉色十分講究。塔身咸平二年題記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該塔明確的塑造時間,也保留了施主姓名,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標準意義。
建筑造型集方形、四門、彩釉裝飾等多種形式于一體,既保持了我國早期佛塔的古風,又有明顯的創新。1966年河南省鄭州新密市法海寺地宮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這座三彩舍利塔制作講究,造型生動,比例協調,裝飾復雜,刻畫細膩,而且釉色勻稱,過渡自然,繁而不亂,艷而不俗,是同時出土的3件三彩塔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集建筑、雕塑、佛教裝飾多種藝術于一體,對研究我國古塔的發展演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有較為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國寶級文物。
34.北宋三彩舍利匣此舍利匣高47.3厘米、底邊長33.2厘米,胎體為白色,以高嶺土塑造、外施彩釉燒制而成。舍利匣分基座、匣身和頂蓋三部分。基座為束腰須彌座式。束腰四角塑有角柱,四壁的中部分別開有一如意頭形鏤孔,每個鏤孔兩側均貼塑有對稱的麒麟和蓮花紋飾。匣身為直口中空的方筒形。外面四角分別塑有蓮花紋飾的角柱和蹲獅。柱頂之間有帶乳釘裝飾的橫枋。
四壁的中部分別塑有閉合的假門。匣身的內壁刻有“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張家記”的題記。匣蓋作盝頂形。頂蓋四周有一圈蕉葉形飾。盝頂斜面的中部分別開有兩個并列的圓形鏤孔,鏤孔兩側飾蓮花和朵云圖案。蓋頂除蓮花紋外,四周還飾有展翅飛舞的蝴蝶,形象逼真。
頂蓋內壁刻“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施主仇知訓”。匣體表面施有褐、黃、綠為主的三彩釉。1966年河南省鄭州新密市法海寺地宮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器雕塑精美、色彩艷麗、形象生動,集陶瓷、雕塑、佛教藝術于一體,時代明確、施主和制作者交代清楚,歷經千年依然絢麗奪目,實為難得的文物珍品,具有十分珍貴的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實為國之瑰寶。35.北宋福勝寺金棺銀槨這件金棺長19厘米,寬11厘米,高14.5厘米,重614.52克;銀槨含銀量99%,長43厘米,寬20厘米,高34厘米,重2384克。
金棺為四部分構成:器蓋、棺體、底座和棺正面裝飾檐板,棺身、檐板、底座由一金線穿孔連接。底座與棺體連接穿孔6處,共14個孔,右下角有4個穿孔,兩兩貫通。銀槨由三部分組合而成,槨蓋、槨身和基座。槨身正立面、后立面飾刻有屋頂、大門紋樣;
槨身正面外部立兩根檐柱,其上承托仿木結構的房頂與基座連接,基座上飾一圈欄桿。金棺銀槨安坐于基座上,銀槨基座上做宋式單勾闌。銀槨基座上所飾欄桿造型古樸、簡練、明快。1988年河南省南陽市鄧縣福勝寺塔地宮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這件金棺銀槨,將中國古代建筑與其巧妙融合,釋迦涅槃圖的人物造型也具有典型的中原人體貌特征,體現出濃厚的中國本土文化,取得了佛教藝術風格與中國建筑風格的和諧統一,在目前已出土和發現的金棺銀槨中獨具特色,彌足珍貴,國寶級文物。
36.北宋富弼墓志此墓志1.41米見方,厚30厘米,志文縱85行,滿行84字,計6595字,志文內容豐富,書法精致,歷史、文學、藝術價值兼備,涉及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外交、婚姻關系、宗教信仰、歷史地理、家族遷徙等多個方面。墓志蓋由《資治通鑒》作者、時稱“真宰相”的司馬光題寫,結體遒勁,盡顯大家風范,是難得的司馬光書法真跡。志文由當時的資政殿學士、通儀大夫韓維撰寫。
韓維用生動凝煉的語言對富弼的傳奇一生進行了高度概括,全文條理清晰,敘事生動。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孫永書丹,行筆力道遒勁。富弼,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文學家。天圣八年,富弼舉茂才異等,歷授將作監丞、直集賢院、知諫院等職。至和二年拜相。
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曾勸宋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元祐元年,配享神宗廟庭,宋哲宗親篆其碑首為“顯忠尚德”,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2008年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史家屯村富弼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墓志是洛陽地區迄今出土的一方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在全國的考古發掘中也不多見,是研究北宋時期內政外交政策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一方由名人撰文、名人書丹、名人撰蓋的名人墓志,可謂墓志“三絕”,是極為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
37.北宋王尚恭墓志此墓志全稱為《宋故朝議大夫致仕王公墓志銘》,刻于宋元豐七年,其志文由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純仁撰文,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書丹,李稹鐫刻。志文記述了王尚恭為人豁達、襟懷坦白,足智多謀,為官清廉。王尚恭雖史書對其沒有記載,但從志文中不難看出王尚恭在當時并非默默無聞之人,而是一位聲名顯赫、極有影響的著名人物。墓志書法取法不高,似是承襲曹魏《王基殘碑》等“銘書石”而來,故其淳古不及漢隸、流美不及唐隸,但其用筆方折斬截,筆力透毫端,筆畫沉澀剛勁,結體多取縱勢。
字體雖小,而意氣雄厚。轉折之處,鋒棱宛然,剛柔相濟。線條以直弧相參,于樸拙之中帶有十分秀美之態。其隸法之外兼帶楷意,無一般唐隸多見的肥滿之弊,有不怒而威的風致。1936年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北陳莊王尚恭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墓志是一方集名人撰文、名家書丹、名師鐫刻的集大成之名志,尤其是司馬光書丹的志文,更為書法家所青睞,志文是研究王尚恭最翔實、最珍貴的第一手實物資料,可補史料記載之缺,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38.北宋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此瓶高19.5厘米,口徑5.9厘米,底徑8.2厘米,敞口細頸,鼓腹圈足,頸部及腹部剔刻折枝蓮花紋。
器表滿施天藍釉,釉層勻凈瑩潤,開片疏密有致。瓶的圈足底部露胎,并沾有細小砂粒,顯然系墊燒而成。汝窯是北宋五大名窯之魁首,汝官窯系御用瓷,燒造時間極短,只在北宋晚期燒了大約20年。文獻記載:汝窯有“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之稱。到目前一共發現汝窯傳世天藍釉器物5件,而在汝官窯遺址考古發掘中,獲得的天藍釉作品只有刻花鵝頸瓶一件。
1987年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瓶表面滿施天藍釉,釉層均勻瑩潤,開片疏密有致,是唯一一件經考古工作者科學發掘所得天藍釉汝瓷,而且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彌足珍貴,堪稱汝瓷瑰寶,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館之寶之一,國寶級文物。
39.清象牙雕白菜這件象牙白菜整體為白幫、綠葉、黃心、褐根,菜葉處層層疊疊,布滿了白菜葉部的生物皺紋。在白菜的前端位置,蟄伏著一只綠體蟈蟈,它似乎是在貪婪地吸吮著白菜的汁液,享受這一刻的歡愉。在綠色蟈蟈的旁邊,還靜臥一只七星瓢蟲,其色彩艷麗,猶如一位美麗的精靈。在白菜下部位置,同時還附有一枝野花,花朵淡雅細膩,毫無妖艷之態,與翠綠的白菜形成了和諧的韻律。
1997年河南省商丘市征集,現藏于河南博物院。這件象牙白菜雕刻刀法嫻熟,刻畫細膩,屬于乾隆之后流行的刻鏤染色雕件,具有超強的寫實風格,反映出作者對物體精細的觀察和高超的雕刻藝術水平,同時也表現了作者醉心田園、恬淡超然的生活情趣,是清代象牙雕刻的典范之作。
40.清象牙雕蘿卜這件牙雕作品長約27厘米,從蘿卜的配色到蘿卜上面的根須,甚至連須上藏著沒有洗干凈的泥土都被一一表現出來,在蘿卜頭部的菜櫻上還趴著一只蟈蟈,造型飽滿逼真,栩栩如生,連其腿上的絨毛都能看見,似乎在貪婪地吸取汁水,為作品平添了幾分勃勃生機,可見做工之細,技藝之精。這件牙雕是整體雕刻而成,與象牙白菜體積大小相近,雕刻手法相同,顯系出自同一雕刻家之手,屬于乾隆之后流行的刻鏤染色雕件。1997年河南省商丘市征集,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這件象牙雕蘿卜雕刻自然,造型飽滿逼真,其染色歷經數百年無任何變化,工藝水準在今天也是望塵莫及的,這件象牙雕蘿卜和象牙雕白菜堪稱清朝象牙雕刻的最高代表作,至今仍無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