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在我國古代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封建社會里的人民地位等級從高到低分別是:士、農(nóng)、工、商。當封建君主制在中國沒落之后,即使是在戰(zhàn)時,中國的教育事業(yè)依舊在艱難前進著。而教育事業(yè)的一線責任人就是廣大老師和校長了。
校長作為學校的第一負責人,是學校的靈魂所在。如果選擇一個好的校長就會帶領一眾老師為祖國培育出好的人才,若是擔任校長者品學不端,那么這所學校的發(fā)展就會令人堪憂。而高等學府校長的選擇更是一件需要千思萬慮的事情。胡適作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他曾擔任過北京大學的校長一職。這樣一位聲名遠播的大文人,當李敖有意出錢為胡適在北京大學立雕像時卻被校方給"冷處理"掉了。
這究竟是何緣故呢?胡適一、胡適先生教育是國之根本,只有一個國家的教育發(fā)展的好了,這個國家的未來才會有希望,民族才會進步,人民的素質(zhì)才會逐步提升。反之,如果一個國家不發(fā)展教育,那么該國的發(fā)展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huán)。
這也是為什么中華民族一直崇尚讀書的原因。教育是一件需要循序漸進,任重道遠的事情。另外教育本身分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我國為了切實推行基礎教育全民化,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大搞義務教育。至于高等教育,現(xiàn)在還是需要學生們通過數(shù)十年的認真學習才可以進入大學校門。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是梅貽琦先生在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時所作演講的著名言論。大師之于大學尚且如此重要,那么校長之于大學的重要程度則是不言而喻的。1、師從杜威的留美高材生-胡適之胡適作為北京大學的著名校長,一直是后世學習和熱議的對象。1891年12月17日,胡適在上海浦東新區(qū)附近出生了。胡適出生的年代正是封建王朝的末尾時期,他由其父第三任妻子所生。正因如此,胡適出生那年他的父親已過知天命的年紀了。
2年后,胡適跟隨母親去往臺灣,但是只在那里待了1年就因戰(zhàn)亂重新返回大陸生活。胡家世代高看讀書人,等到胡適開蒙之后他就被父親安排至家里的私塾讀書識字。由于胡適的母親是封建傳統(tǒng)女性,在她看來男孩子就得早早的成家,訂一門親事,畢竟先成家后立業(yè)嘛!于是在胡適13歲那年就為他尋了一門好親事,定下的姑娘是江家未出閣的女孩子,名叫冬秀。對于這門親事胡適開始是極力反對的,后來為了不使母親等長輩為自己傷心失望,他最終接受了婚事。
胡適與發(fā)妻江冬秀是新思潮時期、文人之間少見的父母包辦婚姻結局圓滿幸福的。雖然有了親事,但是胡適一直將自己的重心放在學習之上。他先后在梅溪小學堂、澄衷學堂讀書。之后他又憑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中國公學。1910年,胡適仍然覺得自己才疏學淺,他想去往大洋彼岸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在這一年他踏上了赴美留學之路。來到美國的胡適在康奈爾大學學的農(nóng)科學,5年之后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里胡適師從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約翰·杜威先生。在杜威的影響下,胡適對于世界和中國有了新的看法。畢業(yè)之后的胡適還著有《杜威先生與中國》,講述恩師在中國的兩年多時光及其影響。2、北大校長-胡適之1917年胡適通過了哲學博士學位的最后考試,并回國在北京大學當教授。
胡適在北大任教的幾年間一直通過報刊發(fā)表自己的主張和言論,他本人極力贊成改良主義。胡適先生與北京大學的淵源頗深,他在1922年擔任大學的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由此可見北大人對于胡適學識的肯定及能力的放心。1946年7月,胡適出任北大校長一職。
只是這個校長職位胡適并沒有做很久。胡適做校長時正是新中國成立前夕,時局動蕩不安。1948年11月,胡適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北平城。不難看出胡適與北大的緣分是很深的,并且胡適在校任職期間與一群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聯(lián)手發(fā)起了"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對于中國的近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二、懟天、懟地、懟空氣的李敖唯獨對胡適不吝贊美胡適作為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對很多人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李敖就是其中一位。
李敖是中國臺灣的學者、作家、時事批評家。他一生將兩件事做到了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第一件事是:寫書。他一生寫了100多本書,大概3000萬字,但是有96本都在一面世就被禁掉了。第二件事則是:懟人!李敖實可謂懟天、懟地、懟空氣。只要是他看不慣,他就要張嘴批評,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李敖批評不到的。
除了愛批評世間大事小情,李敖還十分的"自戀"。他曾自詡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就是這樣一位很是驕傲的李敖卻是從來沒有說過任何關于胡適的負面言論。這是因為胡適在早年間對李敖有恩情。當年李敖貧困潦倒,無名無錢,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心灰意冷的李敖給胡適寫了一封書信。
胡適讀完對他很是贊賞并且隨回信附贈1000元以作資助。這封來自胡適的信件和金錢幫助給了李敖莫大的安慰。1、有人出錢立雕塑,北大緣何不接茬?李敖將胡適對自己的幫助記了許久,以致于2005年9月份他去往北京大學進行演講還提議愿意自己出資35萬元為胡適立一座雕塑。但是北大校方對于李敖的這一建議采取了"冷處理"的方式予以應對。北大校方先是將李敖的捐款予以退回,后是用沉默的方式等待此事慢慢被人們遺忘。
而李敖這邊似乎心意已決,無論如何就是不愿意收回。僵持之下,李敖說:錢先留著吧,什么時候想立了再立吧。這件事就這樣被擱置了,時至今日北大校園依然沒有胡適的雕像出現(xiàn)。2、文人胡適的二三爭議事按理說像胡適這樣一位文學家并且曾經(jīng)在北大任校長一職的名人,有人出錢立雕像,校方一般會積極響應,或者自費建立。但是北大的"沉默式拒絕"就很耐人尋味了。這是因為胡適本人和他曾經(jīng)做過的些事情是很有爭議的。
"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這句崇洋媚外、長跪不起的"名言"很多人都聽過吧,它出自胡適之口!除此之外,胡適曾經(jīng)將中國近代被侵略的屈辱經(jīng)歷歸結于中國人的"貧窮"、"愚昧"等"自身原因"!如此受害者有罪論,任是誰聽了都會大呼:"歪理!"另外,胡適在宣傳新思想的同時大力主張廢黜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他的這一做法在當時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即使是現(xiàn)在,還有后世認為胡適先生的做法太過極端。學校建立雕塑為的是讓后世學子學習優(yōu)秀、卓越的前輩。
那么這個樹立對象一定是無可爭議的正面形象,像胡適先生這樣爭議很大的校方當然是要極力避免的。以免樹立初衷難以達到,再遭到反對者的抗議就不好了。于此,也就不難理解北大的做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