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剛過,初三一清早。我們就駕車出發,直奔貴卅黔東南州。黔東南是苗族和侗族的聚居地,那里山水風光與重慶很相似,氣候也差不多,并不像藏族地區那樣有著迥然不同的地理環境。但是,由于保留了許多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在平平淡淡中孕含著一種淡然的美。人、建筑、山水與云天渾然一體,沒有特別的不和諧音。
讓人在贊嘆之余想起了桃花源。特別是都柳江沿線,風光綺麗、民風淳樸、在樸素中顯示出大智大慧。給我很大的啟示,引人思考我們的社會應當怎樣發展?朗德上寨從凱里出去不遠,我們沿著一條小河駕車前行。一路上沿河有許多苗寨,寨子依山傍水,隔河相望,炊煙裊裊,山寨建筑嶙次櫛比。我們也沒有過河進寨,停在對岸遠望一陣便趕往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剛好在公路邊山坡上。寨門很簡單,只是一處象征性的木寨門。寨門邊開著星星點點不知名的野花。山寨坐落在緩坡之上,有田坎小路通向寨子。車子剛到,便看見山坡上有一群苗族男子一字排開在吹蘆笙。蘆笙形式多樣,有的簡直就是大竹筒,有點象含了個竹吸管在大竹筒里吸米酒。他們排在田埂上吹笙,動作簡樸,音樂渾厚、深沉、很有情調。不知道吹的是什么曲,好象號角似的低音群在山野里回蕩。
有一種野性的低沉,低沉之中又有幾分尖厲的高音。在吹笙的男人背后是散亂地高高低低的站在山坡上觀看的苗家女和小孩。她們穿著盛裝、嬉笑顏開。節日的氣氛在她們的著裝打扮中飛揚出來。一會兒,吹笙的團隊緩緩地進了山寨門,消失在房屋之后。進入山寨,山寨木屋高低錯落,參差不齊,大小、朝向都不一樣,路和街也是寬寬窄窄,依地形而定。進得山寨,便傳來歌聲、鑼鼓聲、伴著蘆笙之樂。循著音樂之聲,轉過巷道,便來到一處比較寬闊的院壩。
院壩中間立著一根柱,苗族男女老少圍著木柱跳舞。不少的外鄉游人也和在其中唱歌,跳舞,這是春節的歡慶場面。姑娘、小女孩都有苗家盛裝行頭。頭戴苗家花冠,頸掛彎月項鏈手腳戴多種銀飾,穿著彩色百褶長裙。女孩們偏偏起舞。在壩頭堡坎之上是吹樂敲鑼的苗家樂隊,清一色的男人。笙是他們的重要樂器。許多民族都吹笙,但笙多有不同,發聲也不一樣。吹笙似乎是男人們的事,邊吹邊跳也是常見的苗家節目。隨著歡快的笙歌,男人排成一排,一頭指向壩中間的柱子,另一頭對著柱子,以柱為圓心轉圈,邊轉邊跳,邊吹。中心是一個高約三米的大蘆笙,由一老人領頭吹響。
最后跳的是團圓舞,所有的人圍著壩子旋轉,跳著舞步前進。我站在高處往下望。整個形式象旋轉著的太空的銀河系,十分壯觀。歡樂聲、鼓聲、蘆笙之音渾然一體。一曲歡樂的生活頌歌唱響在山寨。笑聲、語聲、打鬧聲不絕于耳。郎德山寨的地面全都是由一些不大的石塊、卵石組成圖案。
還有一部分青石塊、條石。往上往下有街道、小巷、踏步。苗寨布局少有挖山平地。山寨也因此而高低錯落。寬寬窄窄、曲曲彎彎地就拼貼成了村落。雖然是拼貼,但并不雜亂。拼貼中由于地形、道路、及房屋材料、及形制的限制,自然地就形成了很強的統一感。尤其是與山水間的形和色彩上的統一。這種木屋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
有一定的規范性,橫平、豎直也有講究,但也不絕對。由于是天然的樹干為主的框架,形的加工也不是絕對的幾何平直,因而具有了兩方面的長處。瓦也是如此,每塊瓦相似,但不是絕對相同,再加上在蓋屋過程中瓦的擺放并不絕對平直,相對的自由性,給畫家憑添了許多趣味。畫家不必工整地用幾何作圖的方式去描畫建筑。
確實也找不到一根絕對平直的線和幾何體。他們的家具、柜子、桌椅、農具也是如此。大多是由木和石材天然材料做成。隨彎就彎。形的規范不是很嚴格,形制也是依材料和個人習慣而定。這就是將自由、多樣、統一發揮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而這一切不需要深思熟慮,只是在看似自然大智若愚的掌控之中。三寶侗寨在離榕江縣城幾公里處是著名的三寶侗寨。這里最有名的侗寨鼓樓和江邊的榕樹群。
鼓樓巍峨、絢麗、彩繪精美。榕樹群緊靠一條清水江邊。這許許多多的古樹不知是怎么能保存到今天。古樹是榕樹,只可觀賞不可用作建材,這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侗族人崇尚樹為神。他們在樹干上貼了許多貼子,上面寫上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樹神助他們實現。大樹是他們心中的神,這里對自然的崇拜使得他們的生活與自然溶為一體,體現了真正的和諧,天人合一。
這是大都會的現代人所拋棄了的理念。也正是黔東南侗家、苗家風光的魅力所在。很有意思的是侗家的生活很富有詩意。他們把堂屋叫做月堂。脖子上的項圈也做成彎月形,他們身上的圖案都與山、川、日、月、風、水、自然風光有關。色彩搭配沉著而煦麗,將紅、綠、藍、黃、紫各色配與渾沉的如山水一般的黛色作底。這樣色彩亮而不艷,鮮而不俗。
相傳他們喜歡歌舞,歌舞是從天宮仙女那里學回來的。他們把節日里唱歌跳舞叫做踩歌堂。在這里:詩意溶入生活之中,生活詩化。在規矩中透露出自由,在理性中放任情感的瀉和奔放。這對困苦、艱辛的人生是一種療傷。這是侗家的生存美學,也是中華民族的大智大慧的傳統精華。大道的運行演化。莊子的齊物論思想在侗家的生活中得以流傳和保留。我在三寶侗寨河邊大榕樹邊漫步的時候,突然從河對岸傳來侗族小伙多情的歌聲:我家下隔九十九條清水河,上隔九十九條大山梁,隔山隔水來路遠,美麗的姑娘啊,難近你身旁!
美麗的都柳江都柳江位于從榕江到樅江的途中。是一條美麗清粼的小河。都柳江沿岸的房屋很有特點。和四川居民不同。他們的建筑一般二層樓,許多房屋二樓為完全的框假,不裝擋風木版,似乎江上來風隨時可以穿屋而過。樓下是封閉的,人們一般居住在樓下。有些房子樓下封閉也不那么嚴密。充滿細小的縫罅。也許這是為了透氣性。
這里氣候溫和,冬天也不那么冷?,F在是正月初五,江邊油菜花己經開了。所以嚴密封閉似乎不那么重要。樓上的空架屋也可能是為了涼糧食,讓糧食、蔬果風干。在都柳江途中,巨洞鄉由于2005年9月1日被大火燒了整個山寨。大火不知怎的燒到了江對岸,對岸的大片房屋也被燒了,在政府的資助下,所有被火燒了的寨家都重建新屋,新屋仍然保留原有風格。
以木料、青瓦、坡屋頂建造。新的房屋尚未裝木版,只是房屋的框架,眾多的框架組合在一起,形式感特別強,很象具有現代意味的雕塑群。我看見一群孩子圍著放在地面木版上的飯菜正在吃飯。因為是在屋外也算是在野餐。我正拿起像機拍照,一下子被他們發現了,所有的人一起轉過頭去,背對著我不讓我拍攝他們的臉。
并且笑成一團,有趣極了。這里民風淳樸,非常好客。我在路邊向幾位正在喝酒吃飯的老大爺問路時,他們立即邀我入席喝酒。因為忙于趕路,我謝絕了好意,匆匆上路去了。行走在都柳江畔,車道一直沿著河邊饒行。路過傳洞村,這里最有特色的是他們的糧倉和曬架,曬谷子、麥子用的架子。
這與漢地不同,漢族農村一般是將糧食打下以后在曬壩上曬。侗寨、苗寨則搭許多木構架,將稻谷連同稻梗一起涼在曬架上。他們的糧倉也很奇特,修建成的懸空的小木屋,下面是空的,用數根木柱支撐起來。上面是糧倉。房屋不大,但一排排很多。無窗、有,。
門都關鎖起來。傳洞村的中央有一個壩子,壩子里有許多長木凳,木凳上坐了許多老人在那里曬太陽。一些盛裝的小伙,姑娘從村外走進村里。聽說是他們剛去別的村寨跳舞回來。侗族和苗族在裝束上有些相似之處。生活習性也有相近的地方。
比如糧倉與后來看到的樅江芭沙的黑苗山寨的糧倉糧架也大致相近。我們去的季節并不算好,但是沿途的風光之美已讓人陶醉。黛色的山、黛色的水、紅色的土、棕紅色的茅草、白色的云、藍灰青相間的天空。山水間、河流上不時有一些苗家村落和侗寨。苗寨和侗寨都是依山而建,全都是由木結構的干欄式建筑。青瓦與山水、江天溶在一起,構成水墨畫一般的秀麗風光。
江上水清,呈深黛色,木船很多,或行江中、或靠岸邊、或橫臥沙灘上。由于木船比較小,十來個人、幾個人就可以將木船撈上岸。苗家、侗寨具有真正的場所意識,他們的房屋從來不超過山脊,山還是山。也不大規模開山削嶺,而只是依山就勢。房屋就象是從山地里長出來似的。村中的道路沒有一定的方向,然而都有宜人的尺度。壩子多用卵石、石板鋪地。在平坦中顯示出自然的機理和自由的結構線。
上山的道路曲曲彎彎,與梯田、坡地的邊坎結合在一起。黑苗山寨芭沙離樅江很近,約有七、八公里。芭沙是一個著名的大苗寨。居住的苗族稱之為黑苗。苗族從服飾上有紅苗、黑苗,短裙苗、花苗等之分。車駛入芭沙村,在很遠的地方公路邊就有身背火藥槍的一群男人??瓷先ズ芡?。
據說黑苗尚武,從小背槍打獵。初見他們已可看出些威武風氣。芭沙苗寨建在山坡上,一直到山頂。在茂密的森林中,進了山寨,聽見歌聲、蘆笙之音,隱隱從山坡那邊傳來。我們循著音樂和舞步的聲音走去,穿過糧倉、樹林來到一處四面大樹環抱的壩子。苗族姑娘、小伙、老人正載歌載舞。
許多游人也圍著觀看。節目大多是表現當地的風俗、傳統歌舞。黑苗人的裝束很有特色。男人留著很奇特的長發,四周剃得精光,中間留著長發。挽成一個結。很有古代武士遺風。身著黑色短上衣,腰掛短刀,肩扛獵槍。形象彪悍,極象古代武士。女孩則紅、綠、藍相間的百褶裙。
束腰、綁腿。個不高,但美麗動人。他們用木棒上加兩只牛角,后面栓一根繩子玩游戲。木棒由一群壯漢扛著,后邊的繩子牽一大群女孩。兩隊相互用木樁的頭撞擊,看誰能撞退對方。人群一會到過去,一會按過來,嘩然一遍歡呼聲,有人勝利了。這種游戲被稱之為斗牛。旁邊有男人用鐮刀剃頭。
鐮刀很鋒利,一會就將頭發剃得干干凈凈。有一外地人見了,也主動要求剃頭。結果剃了一半,抬起頭來休息,旁邊的人爭著為他照相圍得水泄不通,好玩極了。芭沙人在山村之中游戲、玩樂、跳舞、吹笙。人溶入自然之中。窨制所得的玫瑰紅茶拒絕香精及拌花——將干的玫瑰花瓣與茶葉一同拌和尤其是村莊牌樓柱上經??逃卸温浼皩β搹陌派吵鰜硌亟^續往前走。
天漸漸黑下來,下起小雨,我一邊望著車外的風光,一邊聽著車載音響里的音樂:“在我心靈深處,有一朵我們又去了玫瑰堂、議事廳前地等…?。∶倒搴0秾⑴e行暑期嘉年華活動,真采用的是玫瑰金的質地,我心中的玫魂!但愿天長地久,永遠永遠把我伴隨…”音樂動聽,深情。在這個時候,在雨中、在傍晚的如詩如畫的江邊。讓人思緒萬千,傷感油然而至。憂傷之中透出一種遠遠的凄美…美麗并不意味著生命力旺盛,生命力旺盛并不意味著不遭厄運。命運總是那么無常!
那么荒謬而無邏輯。憂傷的音樂,讓我憂慮起都柳江的未來:她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都柳江的美麗風光讓我愉悅,我幸福地行走其中,可也讓我為她的未來提心吊膽,誰能保證她不會被現代社會的發展所吞嚙呢?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和一位朋友一道去過烏江上游重慶與貴卅交界處的龔灘古鎮。那時他還是一位文學青年。說是古鎮,其實不大,一條街,兩三里路長,也不過是一個我縣較大的村莊都自動組織起來而己。那時的古鎮也像都柳江一樣被我譽為世外桃源。
那里居住著許多土家族、苗族居民。這里民風古樸,風光秀麗。許多人家屋舍邊種滿了玫魂。我們在鎮上逗留,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童年。就在這座古鎮上,文學青年交了桃花運。偶然相遇了一位土家族女孩。那女孩美麗多情,送給這位青年一枝含苞待放的玖瑰花。后來,他們結為伉麗,這位青年成為大學教師,女孩也成了職業詩人。
我當時羨慕文學青年的好運,我也在老屋邊采了一枝盛開的默默給自己斟一杯玫瑰花茶,送給了鎮上一位漂亮的女孩,結果給笑著扔了回來。打那以后,那位作家和我每當說起這段往事,都把這里稱為以及玫瑰、柑橘、和桃金娘在湖泊中、樹林里、村莊間與敵人周旋…
然而八年以后,我興致勃勃地帶領一群學生前往古鎮寫生時,我發現一切都大變了。古鎮依然在,但已缺少了人氣和生氣,人們已陸續搬遷到古鎮之上的新鎮住去了。新鎮原是清一色的柯布西耶的方盒子,西方現代主義拙劣模仿樣式的建筑。粗糙、媚俗,但是居住起來比古鎮要舒服些。一字沿公路排開,也好做生意。古鎮不通公路,風景雖好,卻于生存不利。古鎮小街上,人跡寥寥,大多為老人、孩子。
衰落之勢已然凸現。我暗暗地留心尋找當年扔剪下來還可以當玫瑰花清水瓶插花的女孩,然而,玖瑰花兒依然在開,女孩己不知去了哪里,也許去了它鄉吧。今年又聽說因為修建電站水庫會被淹沒,馬上要拆掉了。我心里一陣難過。又一處歷史文化典型生態絕滅了。據我所知:龔灘古鎮是非常獨特的川東烏江山區的捆梆式吊腳樓,這種樣式在重慶,川東一帶過去是非常多,而現在只剩下龔灘一處比較完整了。
龔灘小街形式非常獨特,是真正的平民古鎮??可桨窘Y構房屋被隨意地支撐在七凹八凸的山腰臺地上、河灘邊。這日漸萎縮的老宅、老鎮,它的衰落和被遺棄已成為無法挽回的趨勢。因為古鎮的人們也有權利過上現代化的享樂的日子。
他們無可非議地要往幸福的方向追求和發展。這是傳統的美麗與現代享樂消費在當代情境中的窘困。花兒似的清純的都柳江,她的命運會怎樣呢?她會不會重蹈龔灘古鎮的覆轍呢?我有些激動,想給當地政府寫信,建儀他們注意特別保護。但是,我又想,龔灘古鎮不是很早就開始保護了嗎?又怎樣呢?
這不僅僅是鎮府就能辦到的事情。現代社會的發展,個人主義的主體性和享樂至上已發展到非常膨脹的階段,人們追求享樂、超級消費已走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而且還必然會進一步發展下去。這是不可挽回的。我去了都柳江邊上的一些村寨人家,村寨雖然美麗,但經濟生活比較落后,衛生條件也比較差。
苗族、侗族人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當他們稍富起來,還不算很富的時候會不會也追隨西方前現代的腳步,將豪無文化特色的居住機器復制進他們的村寨來呢?象大多數中國農村一樣,方盒子遍布大江南北。生活現代化帶來的是傳統文化的消減和滅絕。生態環境和資源的破壞。
我不希望再次看到都柳江的覆滅。我想,對生態的保護、對文化的保護與生活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有沖突,但不是不可調和的。當代人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已經在尋找更好的解決之道。我們的鄉土建筑在保留其優點和文化傳統的同時,讓其居住性更加舒適、更符合當代人對個人愛好,享樂的追求也是可以得到統一的。
我愿看到都柳江的苗寨、侗寨在進入超級現代的同時,依然是我們的種植基地還引進黃金寶樹、紅皮云杉、冷香玫瑰、金葉榆樹等名貴苗木花卉而各村莊門樓從開建到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