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同志1908年4月11日出生于湖南省瀏陽縣北盛倉鄉馬跪橋村一個佃戶家庭。少年時代,有感于舊社會的黑暗和不公,萌發反抗壓迫的思想。1922年到長沙從軍,后當鐵路工人,開始接觸進步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中,他積極投身工人運動,曾任工人糾察隊隊長、粵漢鐵路工會長沙段職工分會執行委員等職。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白色恐怖的險惡環境中,王震同志毅然投身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輾轉長沙、武漢等地,堅持從事工人運動、地下交通和兵運工作。1929年,他參加湘贛革命根據地創建工作,先后任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師黨委書記,紅八軍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代理軍長,中共湘贛省委委員、省軍區代理司令員。在根據地斗爭中,他作戰英勇、沖鋒在前,率領部隊有力配合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斗爭,曾榮獲三等紅星獎章。他堅決執行毛澤東同志關于糾正肅反擴大化的指示和粉碎敵人“圍剿”的戰略戰術原則,盡力保護同志,抵制“左”傾軍事路線的影響。
1933年5月,在九渡沖戰斗中,他帶領戰士直插敵人陣地后方山崖,一舉搶占高地,出其不意,消滅守敵。此役紅八軍共殲敵500多人,俘敵千余人,被中革軍委稱贊是“湘贛省的空前勝利,是在河西戰線上嚴厲地打擊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配合了中央紅軍的偉大勝利”。1934年7月起,王震同志先后任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委員、政治委員。在任弼時同志領導下,他與軍團長蕭克同志一道率部西征。紅六軍團在80多天里,疾行5000多里,歷經千辛萬苦,沖破敵人圍追堵截,實際上起到了為中央紅軍長征進行偵察、探路的先遣隊作用。
同年10月,紅六軍團與賀龍、關向應同志率領的紅三軍會師后,王震同志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員、中央軍委分會委員、代理軍區司令員等職。他參與指揮十萬坪戰斗,殲敵3000余人,取得紅二、紅六軍團會師后第一個重大勝利。隨后,他參與指揮陳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園等戰斗,沉重打擊敵人,有力配合中央紅軍長征,為創建、發展和鞏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作出重要貢獻。1935年11月,為擺脫國民黨軍重兵“圍剿”,紅二、紅六軍團主動轉移,開始長征。
1936年7月初,在四川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不久,根據中央指示,紅二、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王震同志與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同志一道堅決反對和抵制張國燾分裂紅軍、分裂黨的行徑,堅決執行黨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確方針。他下令焚毀張國燾授意下發的鼓吹分裂黨和紅軍的圖書和宣傳資料,表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對黨中央的忠誠,成為維護黨和紅軍團結的一段佳話。
同年10月,他隨紅二方面軍到達甘肅,勝利實現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地區的大會師。在烽火連天的紅軍歲月中,王震同志政治堅定、有勇有謀、不懼犧牲,在軍事指揮、政治工作等方面都作出突出貢獻,是一名令敵人心驚膽寒的“革命猛將”。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王震同志任八路軍第一二〇師軍政委員會委員,第一二〇師三五九旅副旅長、旅長兼政治委員等職。他率部奔赴山西抗日前線,數次伏擊日軍,破壞敵交通運輸,配合忻口戰役的開展,取得重大戰果。1938年2月起,他率部連續光復寧武等7座縣城,建立抗日政權,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作出重要貢獻。
其后,他按照黨中央部署揮師挺進晉察冀邊區,相繼進行70余次戰斗,創建以恒山為依托的雁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初至8月,他指揮三五九旅進行上下細腰澗、作新村等戰斗,連戰連捷,予敵以重大殺傷。八路軍總部和邊區政府分別授予王震同志所部“模范黨軍”、“百戰百勝的鐵軍”稱號。杏樹嘴戰斗中,他在受到日軍毒氣彈攻擊的情況下,仍率部沖入敵陣,獲得勝利,受到朱德、彭德懷等同志的高度贊揚。1939年8月,為保衛陜甘寧邊區,王震同志奉命率部回師陜北,進入綏德、米脂等地,就任綏德警備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他率部對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進行了堅決斗爭。1941年初,他率部進駐南泥灣,守衛陜甘寧邊區“南大門”。1942年兼任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在“一把镢頭一把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激勵下,他率領全旅官兵,一面參與回擊國民黨頑固派第二、第三次反共高潮的軍事和政治斗爭,一面為克服根據地日益嚴重的物質生活困難,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開荒耕地30余萬畝,把“處處是荒山”的南泥灣建成“陜北的好江南”,樹立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光輝旗幟,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譽為“發展經濟的前鋒”。
在大生產運動中,王震同志率領各級干部堅持在開荒第一線,擔負與戰士一樣的生產任務。一位到邊區采訪的外國記者由衷贊嘆道:“王旅長的雙手像他的部下一樣,由于勞動而生滿了老繭。”王震同志被選為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毛澤東同志為他親筆題詞“有創造精神”。
王震同志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一至五、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