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5日,江蘇常州的天寧寶塔在即將完工時,一場大火突然襲來,所幸寶塔塔身完好無損,但頂層的檐瓦裝飾卻被燒毀了。當時,很多人想著索性把廢銅扔掉,但主持修建的人慧眼如炬,他從銅渣中發現了一批熔銅的結晶體,就帶了兩包回去做悉心研究。不料,這一研究竟開創了歷史先河,由此發明了“熔銅藝術”,開創了“熔現實主義”的新流派,至今熔銅藝術已經誕生了15年!這個敢于“吃螃蟹”的人,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將銅雕非凡技藝再創歷史巔峰的大名鼎鼎的“中國銅建筑之父”-朱炳仁。
禍兮福所倚。對于那場大火,朱大師后來無不感慨地說,那場意外上天給了他兩件禮物,一是那天他的孫子出生,二是熔銅藝術的誕生。一:朱炳仁其人朱炳仁,浙江紹興人,1944年出生,是浙江銅藝世家“朱府銅藝”的第四代傳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銅雕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如今已經77歲高齡了。朱炳仁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制銅,多年來不停學習、潛心鉆研,除了學習銅雕技藝,還要學習書法、繪畫、寫詩、攝影等,如此“跨界”全方位學習將銅藝發揮到了極致。有句名言說得很好: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極致的精神,其利雖微,卻能長久造福于世。
朱炳仁就是這樣的“工匠”,他從2002年打造全青銅的大宅江南銅屋開始,就創作出了多項弘揚中華文化、造福于世人的銅藝作品。難能可貴的是,他打造的全青銅“江南銅屋”是免費開放的,供游人自由出入參觀。如此非盈利性文化弘揚,令人神往,而想迫不及待地身臨其境一睹銅屋真容。在銅雕工藝上,朱炳仁一生獲獎無數。
他在2000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獎,2001年獲得國家銅璧畫發明專利,被授于“中國銅雕王”稱號,2002年建造銅雕藝術博物館,此后開創“熔現實主義”新流派等。朱炳仁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數十年的孜孜不倦、悉心鉆研。在我們的印象里,青銅器是國之重器,厚重而不很具美感,朱大師打破了這一傳統,讓銅第二次復興并騰飛!他的諸多熔銅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美到極致,很具藝術價值,因此很多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新加坡和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等國內外博物館收藏。
這些銅藝作品,堪稱一幅幅無上精美的畫,將現代美學與傳統精湛銅藝完美融合并流傳,令人嘆為觀止:原來銅雕工藝竟能如此美輪美奐,完全顛覆了我們的認知。二:銅藝的歷程2007年,朱炳仁就地取材用大火遺留下的熔渣創作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熔銅藝術作品《闕立》,銅壁畫在我國就此誕生,這幅難得且珍貴的銅壁畫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闕”是大門之意,《闕立》的誕生可謂意義非凡,它成為了我國銅壁畫藝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由此打開了朱炳仁通往輝煌銅雕藝術生涯的大門,并且越走越遠,一發不可收。
2008年,銅雕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此時的朱大師已創作出了上百件精湛的銅雕作品,并引發國際上的廣泛關注與交流。2009年,朱炳仁創作了《我想象中的達利》,并與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進行超時空對話,《人民日報》為此發表了文化觀察文章《誰來與達利對話》。達利是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三個著名畫家之一,一位有著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藝術家,而能與之對話絕非等閑之輩,因此有人稱贊朱炳仁是“東方的達利”。
受此啟發后,朱大師創作源源不斷。2010年朱大師與兒子朱軍岷發表了個人藝術集《解形熔意-朱炳仁藝術集》,次年與臺灣雕塑名家楊鳳琛舉辦了兩岸藝術展。由此,熔銅藝術的影響力風靡兩岸。但這還不夠,中華銅文化應該走向全世界,讓世人享受到銅文化帶來的無窮魅力。
接下來,朱大師又舉辦了幾場銅藝展。如“熔山鑄海-朱炳仁銅印篆刻藝術展”,“熔古鑄新-朱炳仁新加坡藝術展”等。如此,讓愛銅藝的人大飽眼福!2020年朱氏父子用熔銅爐火“點燃”一帶一路藝術上海,也點燃了人們對銅的熱愛。在2021年4月的博鰲論壇上,《萬泉歸海》《清香自遠》被永久陳列于博鰲會場。
今年是2021年,也是朱炳仁“熔銅藝術十五周年”。為了紀念,朱大師在浙江銅雕藝術博物館即將展開熔銅藝術十五周年展,屆時我們都可以一飽眼福。回首朱大師15年的熔銅生涯,再欣賞他的銅文化作品,的確令人感慨萬千。三:非凡的銅藝朱大師的作品內涵豐富,令人印象深刻。如關注人類生存的《稻可道,非常稻》,關注人類命運的《圖騰》,慶祝建黨百年的史詩巨作《旌旗如山氣如云》,關注和平統一的《本是同根生》,關注生存環境和文化生態深刻思考的《入侵》,等等。
我非常熱愛《稻可道,非常稻》這一作品,真可謂一畦銅稻既載德又載道。當一片金燦燦的銅稻呈現在你面前時,你除了對栩栩如生的銅雕無比震撼外,更多的是深沉的思索。朱大師用他精湛的銅雕技藝,把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道”與關乎人類生存的“稻”完美融合出了更為深刻的寓意,令人慨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又能感受到生存的現實問題。
我國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對“道”的提出,與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及人類生存困境的產生不無關系。而近年高度社會化和工業化,令我們對生存觀念產生了感慨:念民生之大任,吁耕耘之必須!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起源于農耕文明,古人云“民以食為天”“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而糧食中水稻無疑是人類生存的根本。為此“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出了雜交水稻,解決了人類溫飽問題。
因此,《稻可道,非常稻》令我眼眶濕潤,十分感慨。《本是同根生》也非常不錯,很具有鑒賞意義,它是朱大師于2010年和臺灣雕塑大師楊鳳琛合作的作品,分別在杭州、臺臺、高雄等地展出,一座被收藏在寶島,另一座留在大陸。《本是同根生》以熔銅鑄造為基座,將《富春山居圖》中“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分雕在兩粒金豆上,創意非凡。同時令我想到了三國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此《本是同根生》彰顯祖國和平統一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這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夙愿。朱大師作品之用心良苦,令人欽佩,如此具有深遠意義的作品不值得我們收藏么?朱大師精湛銅藝、含義雋永的作品,遠遠不止上面所描繪的兩例,還有很多很多,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樣,對大師的銅文化作品,我們都要用心去體會,這樣方能領悟出作品的真諦來。
例如《春和清妍》令人看到了心曠神怡的春天,《萬泉歸海》有一種大氣磅礴的氣勢,《燃燒的向日葵》栩栩如生、驚艷絕倫,讓人十分激動,《熔化的梵高》有著耐人尋味的神秘等。(《燃燒的向日葵》)總之,好的作品需要有發現美的眼睛,認真去鑒賞,如此才不枉費大師的良苦用心與精湛銅藝。而正因為作品好,才會被很多機構收藏。如《入侵》《秦俑》等被臺灣美術館收藏,《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被美國世貿大樓收藏,《含熙》《春和清妍》被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新加坡文化中心館藏等。能如此珍藏,說明其非凡的價值。
朱大師的這些銅雕作品,令幾千年的中華銅文化有了新的表達方式與詮釋,而能將如此冰冷而厚重的銅,雕琢得如此玲瓏逼真、美輪美奐的,當今恐怕也只有朱大師了。如今,朱大師已經77歲高齡了,這位當代著名的工藝美術大師將畢生精力獻給了我國的銅雕技藝,并將之做到了極致,發明了“熔銅藝術”,開創了中國銅文化的第二個高峰。中華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創新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要用實際行動去踐行,而這些朱大師都做到了。“熔銅藝術”無疑是一個撬動地球的銅藝,致敬一代銅雕藝術大師-朱炳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