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驚艷世間的風景老犍溝這個名字早已從大連人的記憶中抹去了,只有東海頭還有少許人記得。這兩個地點是海之?公園的前身,位于大連港和棒棰島之間。八十年代的大連,人口并不多。有軌電車過了三八廣場就沒什么人了,下一站是二七廣場,站在廣場中央咳嗽一下都有回聲。待到了終點站寺兒溝,下車的則很少會超過十人。老犍溝,是市內海岸線中最偏僻的一段——從寺兒溝換乘12路公交車繼續向東坐五六站,穿過大染廠區外側的大片棚廈區后,再步行半個多小時的泥坡路,才能遠遠地看到坡下那片波光躍動的東海頭海面。
如果恰逢落潮,可以從海邊踩著亂礁,穿過五六段長長的岬角口和礁灘,進到那個僅有不到十戶漁民的小村。另一個選擇是在山路中間找到那條掩藏在密林中間的羊腸小道,沿著它一直走到體力盡失的絕望地步,再手腳并用、三步一滑地攀附著荊棘處處的石路,極小心地下到谷底的小村。有人不免會問,為啥要那么辛苦跑去那里呢?因為那里有豐富的海鮮可撈啊!
印象深刻的是,那一片的海面時常是昏黃色,總有大量船只經過,沉悶的汽笛聲此起彼伏,遙遙相望的對岸,在氤氳的海氣,如海市蜃樓一般虛幻。細長的長岸仿佛延伸入海的長堤,上面矗立著廠房、民宅和大煙囪…與東海頭這里互成鉗式,鉗住了包括大連港碼頭在內的整個大連灣海域。
第一次改造東海頭的時候,并沒有涉及太多,只是在臨海的峭壁上設置了一些攀巖者的仿真模型。直到大染廠、船油碼頭以及寺兒溝棚廈區全部遷走后,進行第二次改造,才建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海之韻公園”。彼時,有軌電車終點站已延伸到了公園門口不遠的小坡上。
由于居民很少,四周顯得很是安靜。園外清新靜雅,園內鮮花處處,依山而建的條狀海岸線修得十分平整舒緩。十分搶眼的一組“浪花與海鷗”白鋼雕塑簡約浪漫、線條優美,與幾組游客模樣的銅像共同座落在整潔的護堤上,憑海臨風,陽光暖照,相互映襯顯得十分和諧。順次望去,無論是向海而臥的巨龜,花草間的奶牛、巨人鞋、風車磨坊,還是頑童、對弈老人…所有的仿真雕品都栩栩如生,充滿妙趣。水深的地段,建了整潔的海堤。
水淺的地段則平整了沙灘,留給市民當作休閑浴場。依山的一側依勢就形,不僅高低錯落著布置了大量綠化,還將老犍溝原住民遷走后,將老屋和木船原汁原味保留下來,供人們參觀、幽思、緬懷和紀念。它與公園里的現代藝術作品相得益彰、互為襯托,仿佛是對歷史和未來的一種清晰而明確的交代。因為是大連市內唯一向北的海水浴場,且南向有山遮護,所以每當太陽斜照的時候,山體會將毒辣的陽光攔在海灘以外的海面,陰涼庇佑下的海灘上,人們體溫舒適、視線明亮、心境搖曳生姿。如果趕上云朵位置剛好,從云縫中射下的條條光幕,如同黑暗影院里的變幻光柱,它斜角向下頃瀉并緩緩變化,花木、雕塑品、礁石和海面一齊被涂上了奇幻的色彩。
站在大自然這只巨手制作的駭人“投影作品”下,人們內心會感到一種驚悸和震動!多數的夏日里,余暉映照在遠空的云朵或薄薄的海霧上,形成一條一帶的美麗晚霞,令人目色神迷。據說,當時在海之韻公園求婚的成功率超過百分之九十!很多小夫妻在結婚典禮的當天,都要格外驅車到這里走一遭。其實不只是年輕人,即使老夫老妻也多喜歡結伴而來——也許他們在回憶一段經歷,也或許他們在尋找自己曾經擁有過的那些美好的東西。
海之韻公園跟它當年的快速崛起一樣,僅存在了短短幾年便十分突兀地從人們視線中倏忽間消失了。移山填海工程將海岸線向里面推進了很多。所有曾經的雕塑都沒了蹤影倒是其次,唯一能游泳的浴場也永不復存在,成片的水泥護堤構件和結實的鐵護欄把人和海隔出了距離,用手觸摸一下海水都成了難事。海之韻無語,可我們少不經事地讀過它——它曾經生機勃勃,它曾經飽含愛意,它曾經對我們波光流轉、暗含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