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一種人工創造,歷千百年風雨而不滅,以自然景觀屹立世界時,便成了人類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自然與文化相融合的最高境界。如大運河、都江堰…22日,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云南紅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1處世界文化遺產。
“農耕文明的典”“人與自然和諧的杰作”“偉大的大地雕刻”…國內外專家學者如此贊頌這一綿延滇南大地1300多年,仍在哺育、聚合各族兒女的偉大奇觀。“四素同構”:凸顯“遺產”價值6月中旬,記者一行來到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陽縣——最新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云陽哈尼梯田分布,從山腳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巔,級數最多可達3700多級!
在這里,可以親身感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當地民眾千百年來創造的梯田文化,在天地間彰顯神奇。徜徉村寨,時有哈尼村民牽著水牛走向山下梯田;層層梯田,依高度而栽種不同作物…千百年過去,時光似乎駐留于此,哈尼梯田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農業生態系統依然完整運行,農耕技術和傳統文化活動還是圍繞梯田展開。“哈尼人民創造的以‘四素同構’為核心的體系,大范圍、大規模的山地水梯田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觀體系,凸顯了申報世界遺產所具備的全球范圍突出普遍的歷史文化價值。
而且,遺產本體得到真實而完整的保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評價。口傳心授:永葆“遺產”活態遺產本體,不止是呈現于世的“大地雕刻”,還包括隱然于斯的“雕刻師”們的生活、信仰、風俗、民情、人際…云陽縣新街鎮大魚塘村,60歲的村民盧文學和記者聊起了天。他以村里第四代祭祀禮儀傳承人、云南省非遺傳承人的身份而受到村民的尊敬。“哈尼梯田申遺后,政府更加重視哈尼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我新收了5個徒弟。
”盧文學說,“哈尼祭祀、節慶如何擇日,該說什么話,很講究,必須口傳心授才行。”多年的申遺宣傳,前來參觀的游客與日俱增。這些年,大魚塘村有6戶村民相繼辦起了農家樂。盧正康家的餐館開張一個多月,生意很火。“我家所有的飯菜,紅米、豬肉、雞蛋、泥鰍、螺絲、鯽魚、南瓜、玉米、芋桿、魚腥草…
全是村里自產的,純天然,無污染。”盧正康說。“申遺成功后,來的游客多了,生意好做了,鄉親們會不會都開餐館、客棧,不種梯田了?”記者問盧正康。這位43歲的哈尼漢子立馬打消了記者的顧慮。“種田是哈尼人的傳統。不管你有多富,都不可能丟下祖宗留下的田地,這是很丟人、很沒面子的。不管申不申遺,哈尼人的田都不可能拋荒的。”“大地雕刻”:“入遺”命運之思同樣的哈尼村寨,由于地處偏僻,新街鎮牛倮普村保存著更為原始的氣息。極其的美麗與極端的貧困交織一身,讓人感慨。元陽為國家級貧困縣,去年人均收入3400多元,遠遠低于云南省人均收入。
專家估計,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后,前來云陽旅游的中外游客將激增3倍。未來幾年,年游客量將達150萬人次。櫛風沐雨千余載的“大地雕刻”,可否經受滾滾人流和巨大利益考驗?總面積為461.04平方公里的紅河哈尼梯田遺產區及緩沖區,遺產區面積166.03平方公里,梯田集中連片的核心區域涵蓋82個村寨…如此龐大的、開放式的,同時關聯萬千百姓生產生活的“活態”文化景觀遺產,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中尋找結合點,對于當地、乃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界來說,都是嶄新課題。
“遺產地不發展,就無法做到有效保護。無論如何,在發展中,遺產價值不能收到侵害,其真實性、完整性必須堅決維護。在保護和管理中,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云南省文物局局長熊正益說。云南世博元陽哈尼梯田文化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樹先表示:“我們圍繞遺產地的保護、守護、傳承進行投資行為,我們努力尋找既有利于哈尼梯田保護、又利于公司良性發展的平衡點。我們的開發行為,必須在省、州、縣的監管下進行。”記者案頭,放著云南省人大常委會去年5月通過的《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護管理條例》。
“這是云南的哈尼梯田,是中國的哈尼梯田,也是世界的哈尼梯田!”云南省副省長高峰表達了將“大地雕刻”永存世間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