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雕塑家余德蛟女子想從手機中掙脫卻被背后的手緊緊扼住,男子被吊脖子了卻還低頭玩著手機,屏幕前方是美腿誘惑后方卻藏著高舉的匕首…“時代與文明”——余德蛟雕塑展中這組以《手機誘惑》命名的雕塑,不少觀眾看了之后都會會心一笑,感嘆“太形象了,這些都是互聯網生活上經常遇到的事情”。
![石雕校園弟子規雕塑](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119/190125_48578.jpg)
正如《手機誘惑》這組作品,接地氣、貼熱點,沒有觀賞門檻是余德蛟作品最突出的風格。出身于北方泥瓦匠家庭,沒上過一天美術學院。告別老家河南到廣州當保安,開啟了他的藝術大門。自學雕塑20多年,他帶著作品登上了央視。2022年1月,“時代與文明”——余德蛟雕塑展在廣州天河開展,展出他120余件優秀原創作品。
玩泥巴時埋下了藝術種子余德蛟來自于地道的北方泥瓦匠家庭,父母都是勤勞樸實的農村人。余德蛟幼時,父親由于燒窯時得一直守在窯邊,只好一邊燒窯、一邊看書,借此消磨時間。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幼年的余德蛟愛上看書,“楊家將”“岳飛”等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十一歲時,余德蛟按照連環畫中的人物形象,用泥巴捏了一個岳飛像,父親看了非常高興,連說了三聲“好好好!
”父親的贊許鼓勵讓余德蛟很有成就感,他越發喜歡玩泥巴了。于是,農村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泥土,成為了余德蛟連接現實世界和心中英雄的紐帶。泥水交融間,余德蛟的手里煥發出不同的光彩。小小的余德蛟竟然能用普普通通的泥巴捏出這么多栩栩如生的造型,村里的人們看到后無一不稱贊夸獎。
多年后回憶起這些往事時,余德蛟說正是家人和鄉親們樸素而真誠的鼓勵支持,才讓幼小的自己有動力和勇氣堅持雕塑。在與傳統文化和鄉間泥土漫長的相處過程中,余德蛟接收到來自這片土地和文明數不盡的滋養與愛護。在余德蛟后來走向成熟的雕塑藝術創作過程中,這些都成為了他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重要養分。在廣州開啟雕塑藝術大門不到20歲,余德蛟在家中哥哥的帶領下,南下廣東開始闖蕩。
來到廣州后,濃厚的藝術氛圍使余德蛟倍感欣喜。他自小在心中種下的雕塑種子,又開始萌動起來。當年春節,余德蛟回到老家跟家人說了想學雕塑手藝的想法。幸運的是,他的想法得到了父親的支持。父親告訴他,他可以花十年時間打工自學,其間無需往家里寄錢。父親的開明讓余德蛟非常感動。
“要知道,那個年代農村孩子基本上都是出去大城市打工賺錢,回老家蓋房結婚生子。父親這么做,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幫助。”余德蛟說。年后回到廣州,為了能夠有時間進行雕塑創作,余德蛟把原來的工作辭掉了,在廣州芳村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雖然工資不及上一份工作,但勝在空閑時間多。下班后,余德蛟便會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閱讀和雕塑上。邊打工,邊自學,余德蛟除了基本的日常開銷外,剩余的工資都花在了雕塑創作和理論知識的學習上。
在公司安排的小小宿舍中,余德蛟從小的雕塑夢想一步一步醞釀成熟。2008年,在來到廣州的第十個年頭,余德蛟在公司的支持下,借用公司場地,開辦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雕塑展覽,吸引了各界人士關注。從孩童時僅憑興趣給泥土造型造像,到如今正式面向大眾展出自己的作品,余德蛟從家鄉到廣州走了幾千公里的路,從默默無聞到面向社會花了20余年的時間。此后,余德蛟便辭去了保安工作,一心從事雕塑創作。
閉關三年潛心從事雕塑創作辭去工作的余德蛟選擇在花都區的一隅開設自己的工作室。他認為,藝術創作既需要一個安靜投入的環境,但也不能離開真實的世界和熱鬧的人群,否則創作出的藝術作品是會脫離現實和群眾的。花都正是這樣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開設工作室是余德蛟向職業雕塑家轉型的關鍵一步。
他先后在2009年和2011年在廣州辦展,并且接受主流媒體采訪報道。展覽和報道讓余德蛟漸漸有了名氣,合作需求緊接而來。廣場雕塑、企業雕塑、專題雕塑等成為余德蛟之后一段時間的主要產品。然而,余德蛟心里清楚地知道,這些商業作品與自己的藝術追求似乎漸行漸遠。因此,2018年,余德蛟決定閉關3年,減少社交,全心學習,多創作一些和時代相契合的作品。“雕塑是我內心的快樂,而不是我謀生的工具。
我更想用雕塑表達我對人生的思考,對世界的看法。”“羅丹是羅丹時代的羅丹,梵高是梵高時代的梵高,而我們這個時代有什么?”余德蛟提出了藝術創作的時代之問,而他也在用自己的藝術實踐回答這個問題。如今,余德蛟有原創作品600多件。
去年6月,央視《匠人·匠心》節目組專題報道了余德蛟雕塑藝術創作。“草根老百姓都能看懂”“時代與文明”是余德蛟最新的雕塑作品展,這次展覽從他原創的600多件作品中選出了120余件作品進行展出。“我內心有一種使命感,就是想用我的作品去啟發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思考,召喚人們心中的真善美,所以我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創作中了。”余德蛟介紹說,展品細分為五個主題:生命的代言、精神與文明、思想與道理、時代與道德、民族之魂。
這些作品展現出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精神養料和靈感,對道家文化的詮釋,強調藝術創作直面生活,生動地刻畫人與周圍世界的關系。“這是一場奉獻給人民的藝術盛宴。”天河區文聯主席王芹說道。這次展出的120余件雕塑作品老少咸宜,是草根百姓都能看懂的作品。從捏泥人到做雕塑,每天與泥土打交道,聞著泥土的芳香,余德蛟說總感覺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媒體也稱他為“土味”雕塑家。剛剛步入壯年的余德蛟,正值藝術家創作的關鍵時期,他對自己未來的創作充滿期待。
談到接下來的創作計劃,余德蛟表示,自己將一如既往地從時代脈搏中感受社會變遷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