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共藝術走進校園深圳技術大學公共藝術的基本特質近年來,以雕塑為主要媒介的公共藝術頻繁出現在全國各大小城市。何謂公共藝術?首先,我們把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稱為公共空間,而公共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
我們可以就公共藝術所具備三個基本特性——公共性、在地性和互動性,去探究它在具體實踐中的概念。首先,建立于公共空間的公共藝術作品,同時具有藝術性、地域性、時代性的精神內涵,以公共性特征而獲得大眾群體的社會認同感。公共性,指的是藝術品不僅是單獨作品的概念,不單要表達藝術家個人的喜怒哀樂,更要考慮其他外圍觀者的訴求和想法,以及特定的社區、廣場、街道等環境因素。從積極的意義上講,它所表達的是特定地域的身份特征與公共人群的文化價值觀。
深圳技術大學其次,在地性指的是藝術家針對具體的地域空間,創造出特定的藝術作品,使其承載著“藝術作品與大地重建血緣關系”的意義。就像莊稼從土壤里生長出來一樣,公共藝術與特殊的地方歷史、風俗、行為和自然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創作時,藝術家往往會將藝術置入場所、空間的整體背景中重新挖掘、重新發現。最后,互動性,表現為作品、人和環境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共生、彼此交感的認知、體驗與感悟過程。
過去我們觀看一個雕塑,實則是一種被動欣賞的過程,即接受雕塑家賦予的既定的可能性和感受。而在公共藝術中,觀者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觀者參與的過程,也是對公共藝術的一種延展。開放狀態下,公共藝術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也許在創作者的映射之中,也許在設計之外。公共藝術的本質,仍是藝術當前在中國,許多中小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往往缺少公共藝術。而在一些大城市的公共空間,雖也有公共藝術品,有時卻呈現著令人惋惜的現狀——作品未考慮場所環境、未挖掘內在含義,使得某些公共藝術作品雖置于公共空間場域、具備公共藝術形態,卻缺乏公眾價值認同和文化內涵,不具有文化空間的共同性、精神性和代表性。
一旦公共藝術呈現商業化、世俗性、庸俗化、娛樂性及復制性的文化特性,公共藝術便會淪為大眾通俗的城市化裝點藝術或是商業配套設施,從而失去了公共藝術真正的價值和特征。那么,在進行公共藝術創作時,作為能動性主體的藝術家、委托方或各方機構應該建立何種思考呢?我們不妨在此探討一二。其一,公共藝術應更多傳達公眾的聲音,而不只是代表藝術家個人的想法或委托方的訴求。
其二,公共藝術不應是充當粉飾角色的娛樂配套設施,盲目追求所謂“國際化”“巨匠”“空降”“大型藝術”,這與公共藝術本身的原則、精神是背離的。其三,正式創作之前,應對城市或片區做好深入調研,挖掘地域傳統,以及當地人在生活訴求、審美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接受度和承受度。這里提及的地域傳統,不是一時、一地、一代人所創造出來的,而是幾代人在特定的地域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文化狀態。正如哈里特·西尼在《當代公共雕塑》中所言,“良好的公共藝術能對觀眾發出對話的邀請,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獨白”。
公共藝術不是簡單的堆砌,它應該有思想、有生命、有交流,它能吸引觀眾的目光,它能激起觀眾的興趣,它能有效地與觀眾溝通。校園公共藝術的關鍵詞校園文化、師生的介入、互動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城市里各個大學對校園空間中,人文精神體現和塑造的需求,也越來越重視,同時也有著更高的要求。校園公共藝術不同于其他公共空間的精神訴求,其一主要是集中體現校園文化,用公共藝術的方式概括、凝練出學校的辦學理念、校訓等校園文化的精神訴求和價值體現!
讓學生在校園內與藝術不期而遇,迎面感受藝術的氣息,滋養人文情懷;它們將美學、美育的培養與師生日常的教學生活融于一爐。其二提升師生的藝術品位與審美能力,激發想象與創造力,將通識教育化于無形的藝術浸潤之中。
需要公共藝術的創作一定要有本校的師生參與進來,不僅僅是請校內外著名藝術家來進行植入式的校園公共藝術創作。而是要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構思、制作、加工的過程中,進而擁抱藝術,并在藝術的互動中體驗、表達自己的感受、思想。深圳技術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創作案例分析1.項目實施的背景和意義2019年正值我校建設之初,恰逢建國70周年、五四運動百年、包豪斯成立100周年、首屆以技大名義新生入學、新建校園的啟動等重要時間節點,是去籌后新起點、新紀元的開篇之年!
立足深圳技術大學,以慶祝學校遷入新校址迎新生為本次公共藝術系列創作的著眼點和在地性。經校長辦公會審議,由創意設計學院戴耘教授牽頭為我校新校園,進行景觀雕塑的設計制作。項目組計劃為學校軌道與交通學院所在的空間位置,設計制作一臺紅磚汽車,材料由紅磚、水泥、鋼材等組成。這件作品是我們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其中的一件,深圳技術大學將于2021年9月全面搬進新的屬于自己的校園,為了迎接我校師生進駐新校園,我們希望通過努力用藝術與技術、科技與人文結合的方式,給校園增添優秀的景觀藝術作品,更好的提升和彰顯校園空間的質量,充分體現我?!敖承闹?,人文情懷”的精神!
2.項目主要研究內容目前我們深圳技術大學下屬有十二個學院,其中有個交通與物流學院,因此我們選擇一款德系的小汽車,其造型需具備一定的時尚型、工藝性、藝術性。主要研究如何將現代工業代表性符號汽車與代表著農業文明的磚塊,在視覺上、造型上、寓意上進行有機的結合。首先需要確定選擇一款合適的汽車樣式,如何根據模型確定鋼筋的造型,再如何確定紅磚的形制、排列方式、黏貼附著最后打磨成型創建一種新的藝術語言。
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此次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我們創作團隊專門邀請了創意設計學院的學生,參與到早期的創作階段聽取他們有關創作的建議,并在制作加工階段進行了跟進、實踐。3.項目預期成果這件當代雕塑作品是為軌道與交通學院所在的空間進行針對性的創作,作品就選擇了汽車作為元素,這種紅磚、水泥、鋼筋結構成型的雕塑藝術作品,加工精良且車門可以打開觀眾也可進入座駕,與師生、市民形成互動、融藝術、技術、娛樂于一體!其藝術語言在全國都屬于一種個性鮮明的符號,制作加工方式又匠心別具,我們有理由相信《創新空間》這件公共藝術作品,會成為我校的一處景觀亮點,甚至可能會成為受師生、市民喜歡的一處網紅打卡點。
空間有物理空間也有心理層面的空間,深圳技術大學是深圳市“十三五”期間重點打造的一所本科及以上層次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是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東進戰略”的具體行動。深圳技術大學是一座開放型、沒有圍墻的大學,這些公共藝術作品,其影響力不僅是在校園內引發師生的關注與回響,同時輻射至學校周邊的中小學、社區民眾,因此我們也期待能夠以點帶面,借助人文藝術發聲,組織號召深圳技術大學的師生發揮各自優勢,為此地注入新的文化養分。
因此本次公共藝術系列創作期望打造一個“有藝術、有文化、有故事、有未來”的良性校園生態系統。我們希望以這次活動作為契機和原點,將這個系列創作活動作為今后公共藝術的固定節日,每年在新生開學季舉行,形成傳統,甚至成為深圳技術大學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