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價值觀是指文化領域里一些現代和歷史被重視和被否認的理論及言行所引起的感想!價值觀是有生命的。是因時間段的游走,而引起的壯觀或低迷的思潮。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也許文化冰山中最具意義的部分就是文化價值觀了。在探討文化時,大家對“價值觀”這個名詞的定義非常明確和有限:文化價值觀是一群人認為有益的、正確的或有價值的信條或特點。價值觀是有年代作用的,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價值。
而價值觀的確立,屬于自然人本身的認可和衡量的,一個人經歷的年代不同,價值觀也不相同。文化價值觀也是一樣!文化價值觀不分等級,不分高低,不分貴賤,沒有階級性,所不同的就是在某一階段是否有利用的價值而已!通俗來講,所謂文化價值觀,即認為什么樣的文化是好的,認為什么樣的文化是不好的。它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好的文化的判定,另一個是對于不好的文化的判定。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
大力宣傳先進典型,評選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風氣。在國家博物館設立英模陳列館。深化公民道德宣傳日活動,組織道德論壇、道德講堂、道德修身等活動。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把開展道德實踐活動與培育廉潔價值理念相結合,營造崇尚廉潔、鄙棄貪腐的良好社會風尚。
深化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雷鋒實踐活動,采取措施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以城鄉社區為重點,以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為主題,圍繞扶貧濟困、應急救援、大型活動、環境保護等方面,圍繞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兒童、困難職工、殘疾人等群體,組織開展各類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氣。把學雷鋒和志愿服務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志愿服務制度,完善激勵機制和政策法規保障機制,把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做到基層、做到社區、做進家庭。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注重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完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打造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高職實訓基地、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組織青少年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愛心公益活動、益德益智的科研發明和創新創造活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和勤工儉學活動。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強學校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建設,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培育和周邊環境整治,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堅持師德為上,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健全教師任職資格準入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和評價的首要內容,形成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著重抓好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建設。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增強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價值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不斷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適應青少年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創新中小學德育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大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發揚光大。
重視民族傳統節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豐富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培育特色鮮明、氣氛濃郁的節日文化。增加國民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分階段有序推進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移風易俗,創新民俗文化樣式,形成與歷史文化傳統相承接、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