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過新年活動啟動以來受到全國各大博物館的關注截止目前征集到近百個新春好展覽2022年的新年即將迎來中國傳統的壬寅年,南京博物院特舉辦“慶嘉年——十二生肖文物特展”,展覽展示南京博物院藏的171件十二生肖文物,追根溯源,深入講述十二生肖故事,完整呈現十二生肖文化。展覽著重呈現生肖虎的文化內涵。考古研究表明,從夏商周時期開始,虎文化發展從“神化”逐漸轉向“為統治者所用”,時常用于王室器物裝飾等;春秋戰國時期,虎文化內涵發生一些變化,其通靈功能不斷淡化,作為王權地位的象征功能進一步強化,如曾侯乙編鐘上的虎形套環造型、用于調兵遣將、象征軍事權力的虎符;
秦漢之后,虎的王權象征被龍代替,象征意義集中表現在軍事上。在文藝領域,虎是重要的創作題材,其形象廣泛流傳于文學、雕塑、繪畫、民俗和神話傳說等各個領域。歷來與虎有關的典故、成語、諺語很多,如龍蟠虎踞、虎虎生威、生龍活虎、龍騰虎躍、臥虎藏龍、如虎添翼、降龍伏虎、云從龍風從虎等。展廳中呈現了不同材質、不同時期的十二生肖文物。
有的憨態可掬,有的威嚴莊重。尤其是此次主打的虎年文物,有戰國時期虎鈕錞于、宋代的銅虎子、清代的虎鈕玉印、民國時期的虎頭鞋等。為迎接虎年的到來,南博為公眾獻上一席文化大餐。敦煌作為中國通向西域的重要門戶,古代中國文明同來自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思想、宗教、藝術、文化在這里匯聚交融。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吸收借鑒域外優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
敦煌石窟和河西走廊的絲路藝術遺存便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偉大成果。跨越千年時空,今天的深圳與古時的敦煌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扮演著相似的角色。作為新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深圳也是新時代背景下中西方商貿與文化往來的重鎮。本次展覽分“序篇:敦煌石窟”“第一部分:絲路重華”“第二部分:萬象人間”三部分,從敦煌石窟藝術出發,原比例復制呈現莫高窟第285窟、220窟、320窟與45窟共四座具有時代藝術高度的代表性洞窟,同時展示石窟開鑿、壁畫繪制、彩塑制作等工藝流程。
此外同樣令人期待的是漢代竹簡、中亞貨幣、絲綢織品、金銀器、陶俑、敦煌寫經、佛教造像、敦煌壁畫臨摹作品等各類重要歷史文物,呈現了古代敦煌與河西走廊的絲路藝術的千姿百態。讓市民朋友春節期間足不出市,享受一站式高品質的文化盛宴。本次展覽將以中國收藏文物展示世界航海進程,以中國視角解讀世界航海故事。展覽將共設“:推進歷史的科技”、“:改變格局的事件”、“:打造世界的貿易”和“:充盈精神的藝術”四個單元,分設“圖與途”“技與跡”“海與陸”“戰與權”“東與西”“具與居”“骨與憶”“神與形”等八個章節,從科技、歷史、戰爭、貿易和藝術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通過航海所連接的世界,講述航海、貿易和戰爭相互交織的五百年航海歷史。
展覽共展出300余件/套國內罕見的世界航海文物,囊括航海地圖、航海儀器、船艏像、艦船模型、、海戰武器、世界各國銀幣、銀器、瓷器、船上用具、鯨魚牙齒藝術品、油畫等各類文物;展品還涉及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包括西班牙、荷蘭、法國、中國、英國、瑞士、美國、俄國、德國、日本、印度、梵蒂岡、奧地利、墨西哥、智利、泰國、越南、菲律賓、秘魯、玻利維亞等20余國,為觀眾呈現一場世界航海的饕餮盛宴。
展覽展出1760年喬治·亞當斯為威爾士親王專制的日晷儀、全球僅存兩本的《關于經瑞典東印度公司出口到瑞典的中國瓷器情況的研究報告》、表現近代航運業發展重要轉折的巨幅油畫《招商局收購美商旗昌輪船》、哥倫布航行船隊——“圣瑪麗亞”號、“尼娜”號和“平塔”號、17世紀法國制馬格里布黃銅星盤等重要展品。展廳內還為小朋友設計“漂洋過海的種子”、“翻翻樂”等趣味小游戲,通過互動體驗的方式感知世界航海的風云變幻。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作為一次與特定時代、特定事件和特定人物直接對應的考古發現,不僅破解了“江口沉銀”的歷史之謎,也是中國考古工作者運用新方法、新科技在內水區域開展圍堰考古發掘的全新嘗試。
該遺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古鎮岷江河道內,是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與南明將領楊展于1646年發生江口之戰的古代戰場遺址。自20世紀20年代起,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有文物出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彭山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于2017-2021年對遺址開展了四次考古發掘,共發掘出水文物50000余件,包括諸多與張獻忠大西政權、古代戰場以及明代中晚期歷史相關的文物,是明清史研究領域的重大考古發現,入選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
此次展覽分為序廳、展覽區、多媒體區、尾廳,包括“大西沉浮”“明代風華”“考古新章”三大部分,展出金銀冊、金銀貨幣、金銀首飾、日用器皿、武器等各類文物500件套,全面地展示了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的考古成果,呈現遺址發現和發掘的艱辛過程和創新之舉。在為觀眾解讀“千船沉銀是否存在”“這是誰的寶藏”“為何沉于江水”“沉銀地點在哪里”等謎題的同時,也為大家深入揭示了明代晚期和大西政權的社會、經濟、軍事等面貌,并以全新的視角和方式引導觀眾深刻理解、準確把握文物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及豐富內涵。
用一個展,看一部跨越50萬年的壯闊史詩。敘利亞,地處亞歐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人類文明之光在此閃耀,世界對話與交流的序曲在此奏響。本次展覽集結敘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阿勒頗博物館、代爾祖爾博物館、賈頗勒博物館、拉塔基亞博物館、霍姆斯博物館、塔爾圖斯博物館、德拉博物館、斯維達博物館,以及國內敦煌研究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等12家國內外文博單位的183件展品,講述敘利亞從石器時代開始,歷經青銅、鐵器、希臘化、羅馬和伊斯蘭時代,長達50萬年的文化圖景。
展品涵蓋金銀器、銅器、陶器、石器等,從生活用品到儀禮用具,從人物雕像到建筑裝飾,從亞述壁畫到希臘銀幣,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敘利亞歷史畫卷。觀眾可以從中欣賞到距今4600年前的工匠用五彩貝殼鑲嵌信仰,可以通過楔形文字與馬里王室對話,甚至探尋如何用肝臟占卜,兒童腳印形狀的泥板有何用處…本次展覽由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主辦,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響應“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深化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統友誼,開展文化交流互鑒的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