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百度愛采購雕塑貿易是全國優質產品交易平臺與商友在線洽談,查找最新雕塑行業動態。10月24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雕塑學會、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和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1“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作品展在山西省大同市雕塑博物館開幕。嘉賓為本屆展覽啟幕曾竹韶先生是我國老一輩著名雕塑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是新中國雕塑事業的奠基者和雕塑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2008年曾竹韶先生100歲生日之際,中國美術館為其舉辦了大型個展,同年,“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應運而生,成為中國雕塑史上第一個面向全國美術院校雕塑專業青年學子的獎學金,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該獎學金自2011年移師大同以來,已有10個年頭。獲得2021年度“曾竹韶獎”的同學與嘉賓合影十四年來,“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為中國雕塑事業培養和積蓄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扎實基本功和鮮活創新能力的堅實的藝術后備力量。
而其自身也不斷思考、創新,在選拔和展陳上優化、調整,不斷成熟和完善評選機制。“通過自薦和學校推薦兩種方式,能夠更加公平并拓展參與受眾。同時,在評選過程中,我們不單純以高校專業教師為導向,而是引入了批評家、策展人和藝術機構從業人員,以期從不同角度對學生作品做出判斷。值得一提的是,往年我們都是根據作品圖片進行布展,而今年則先將參展作品進行編號,然后盲抽入場進行展示。
這樣便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主觀的人為干預,將策展讓渡給藝術作品本身,更加公正、公平。”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本屆“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作品展評委會主任張偉介紹說。嘉賓觀展據了解,本次展覽共有來自全國21所美術學院131位同學的作品參展,其中院推作品共計100件,自薦作品31件。10月23日,經過評委最終投票評選出“曾竹韶獎”5件,“提名獎”20件。展廳現場展廳現場縱觀整個展覽,豐富使用的創作媒材、多元深入的社會題材、多種形式藝術語言的跨界延展成為最大特色。
本屆“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作品展評委會副主任、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劉禮賓在談及參展作品特點時說:“雕塑本身就是一個通道和方法,什么材料都可以作為雕刻材料。以前主要是泥、木、石刻、青銅等,而本次展覽的材質延展到紙張、紡織品等各個領域,材料的界限已經被完全打開了——在這一過程中,對材質的突破已經不再是亮點,而能將其自然的消化在作品中則是重點,作品整體的藝術質量是根本的評判標準。”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本科申子葉《長江計劃》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王振宇《天空之城》系列展廳中,可以發現很多影像、綜合材料、視頻、交互、機械元素的融入,進一步拓展了雕塑語言的維度。
成組出現的作品群落和作品與場域的滲透亦成為特色。“展覽既有典型的具象寫實、紀念碑式雕塑,也有抽象和偏觀念的作品出現,可以看到雕塑的概念和范圍在擴大,中國雕塑教育呈現多樣化——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中國的雕塑和雕塑教育已然與世界接軌。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委員王春辰說。“此外,我們也欣喜的發現,除了八大美院外,更多學院學生的作品也成功晉級,比如鄭州大學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等,雕塑學科建設和教學成果展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劉禮賓強調。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本科徐家豪《曩昔》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本科徐圣倫《安眠曲》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碩士梁帥《伊甸園》全球疫情持續的背景下,高校雕塑教學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出乎意料的是,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入選作品以一種“突出重圍”的姿態展示在觀眾面前,給予疫情下的雕塑教學、雕塑創作以自信的回應。
張偉在致辭中談到:“我們欣喜地看到今年‘曾獎’的作品成色無論從完成體量到完成質量均沒有因疫情影響而縮減遜色,反而凸顯了作者在疫情期間更沉浸、更專注的學術追求和自我挖掘,多數作品都耐讀耐看而使我們評委難以抉擇,獲獎作品的票數優勢十分微弱。
”可以講,這一個難得的生態健康的學術現象與文化案例,是“教學打造展覽”“展覽反饋教學”“藝術服務人民”“美育提升社會”的典型事件。顯然,隨著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評選機制的不斷完善,其院校認可度不斷提高,學生參與度亦持續增加。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專業畢業生一年一度矚目的盛事,也無形中成為各院校教師之間相互交流與學習的重要平臺。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廣州美術學院原院長黎明形象地說:“名運動員身后一定有名教練,我們的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同樣離不開好老師。那么下一步,我們希望‘曾獎’從面向學生的獎學金性質延展到雕塑教學課程的評選上,將名師名課納入其中,促進雕塑學科的良性發展。
只有教學的厚土肥沃了,才能形成高原,培養出站在高峰的優秀學子。”紀念碑式寫實作品的呈現從“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到當下的“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再到“大同雕塑雙年展”,三大雕塑展將雕塑和美育深深植入了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而這一切和中央美術學院與大同市政府的“十年之約”密不可分。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建筑藝委會主任呂品晶在致辭中表示,通過自身學術力量踐行社會美育、助力城市文化建設是中央美術學院的社會責任,城市與高校合作是戰略雙贏。
多年來,在中央美術學院聯同兄弟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在立足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落實“藝術服務社會”、支持地方文化建設、引領中國當代雕塑教育多維度發展等方面開展的多項學術活動,都取得了良好的學術成果和社會聲望。這是我們展望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深厚基礎,是我們繼續推行這項事業的根本動力。“十年再起航,十年更輝煌!今年是戰略合作嶄新十年的開端之年,是深入合作展望未來的起航之年。在充分總結合作成果與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術高度,擴大合作廣度、挖掘文化深度,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十年將會是更精彩的十年!
”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作品展現場合影大同市政府副市長荊虎也對本次活動給予高度評價:“十年來,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已然成為雕塑界普遍公認的青年雕塑展覽第一品牌,為即將走入社會并與世界相連的青年雕塑藝術家們創造了專業性的藝術展示與交流平臺,也是我市作為‘雕塑之都’聚集人才、以文化人、以文促改革、促發展、促傳承的優選機遇。通過高質量的展覽,全新的創作理念,為觀眾帶來了可持續、沉浸式的審美體驗,極大地促進了大眾對美的認知與感悟。
依托高校和雕塑界的影響力,‘曾竹韶作品展’為大同的城市建設與文旅融合增添了新活力,留下眾多文化經典。相信通過繼續打造這一最具影響力的雕塑文化品牌,不斷發現和挖掘中國當代藝術無窮魅力的精髓,必將為大同發展再添更多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