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導游小姐姐告訴游客,小鎮建筑屋脊上的雕塑叫鴟吻,是龍的第九個兒子的時候,大部分游客都奇怪,為什么鴟吻沒有變成龍?其實,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龍的九個兒子,沒有一條是真龍。那么,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大兒子囚牛是龍和牛的孩子,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一個。而且,他喜好音樂,還因為音樂和一位叫瑪雅的姑娘有一段情緣。相傳,每到黃昏時分,瑪雅都會抱著月琴到瀘沽湖畔輕輕彈奏,生活在湖底的囚牛被美妙的音樂吸引,經常幻化成人形聆聽瑪雅的琴聲。一來二去,囚牛與瑪雅產生了感情。
世界沒有不透風的墻,囚牛戀上凡人的事情被玉帝知道了,按照天規,要將囚牛處死。龍王向玉帝求情,希望能饒恕囚牛一命。沒想到,囚牛情愿受罰,只是求自己的尸身能一部分安在瑪雅的月琴上,與瑪雅日夜相伴,聆聽她的琴聲,從此琴頭變成了囚牛的模樣,這個裝飾也一直沿用至今。二兒子睚眥是龍和豹的孩子。《升庵外集》中記載: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后緊貼背部。龍生九子老二,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據說,龍王特別不喜歡這個兒子,“欲棄之,幸而母親哀求,得以茍全性命”。
離家之后的睚眥為了反駁父親的以貌取人,也為了證明自己,幫助姬昌一統天下。而天下歸周之日,睚眥不辭而別。周武王為了紀念睚眥,命令工匠將其像雕刻在刀上,用來感謝龍子睚眥的恩情。三兒子嘲風是龍與猞猁的孩子。李東陽《懷麓堂集》中寫道:“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沒錯,咱們在故宮太和殿上看到的檐角獸其中有一只就是嘲風,另外9只是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這些神獸的安置,讓整個宮殿的造型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而且使高聳的殿堂添加了神秘氣氛,起到了祛邪、避災的作用。
四兒子蒲牢是龍和蛤蟆的孩子,特別膽小,一點小事,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三國時期薛淙在《西京賦·注》中說:“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為鯨魚。”要說龍王也沒想到,居然會生出這么膽小的仔,只能讓蒲牢去廟里守著鐘。蒲牢還真聽話的去了,可龍王卻命人把敲鐘的木杵刻成鯨的形狀。蒲牢一見是鯨,嚇得大吼啊。五兒子狻猊是龍和獅子的孩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又喜歡煙火,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像。
當時,龍王叫狻猊當香爐的守護神,但老五眼看老四被老爸坑過,于是提出“我雖然喜歡煙火,但天天聞也難受。”老龍王思量了一下之后,告訴老五,順便當個檐角獸,偶爾呼吸下新鮮空氣。六兒子霸下是龍和烏龜的孩子,樣子似龜,喜歡負重,也繼承了母親慢悠悠的性子。不過,如果你以為它十分乖巧,那就大錯特錯了。霸下的偶像大概是哪吒,經常背著三山五岳興風作浪,這下可苦了黎明百姓了,動不動就要被折騰一次。
還好,后來它被夏禹收服,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后,夏禹讓其背起自己的功績。要說,夏禹這招可真夠厲害的,功績石碑時時刻刻提醒著霸下,小子,這可是你辛辛苦苦的功績,你可別毀于一旦了。七兒子狴犴是龍與虎的孩子。《龍經》有云:“狴犴好訟,亦曰憲章。”傳說,狴犴是個明辨是非的人物,再加上它形象威風凜凜,因此常被裝飾在獄門、官衙大堂兩側。試想一下,衙門長官坐堂,旁邊還有狴犴那虎視眈眈的模樣,公堂的肅穆正氣,絕對提升了不止一半,那犯人還不得全部招供。
八兒子負屃是龍和龍的孩子,十分斯文,長得也是最像龍的神獸。那照理說,負屃應該也算是一條龍了吧?非也!龍母親還未完全進化,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龍。而且,好多人把負屃和霸下搞混了,石碑上雕刻的龍是負屃,在地上馱著石碑的才是霸下。而在龍游紅木小鎮屋脊上的雕塑螭吻,則是龍與魚的第九個孩子,喜歡吞火。
據《太平御覽》載:“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后,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總的來說,龍生九子,沒有一條真龍的原因,在于它們母親來自各個物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