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5日電為創(chuàng)作具有強烈藝術魅力和鮮明時代特征、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進行愛國主義和中華文化歷史傳統(tǒng)教育,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國文聯、財政部、文化部決定聯合實施“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據介紹,該工程主要表現自公元前有中華人文活動記載以來至1840年這段漫長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即中國史前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所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史實、涌現的杰出人物和文明成果。
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選題實施方案提供150個選題和簡介。選題和簡介旨在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和空間,并非作品的標題、名稱。創(chuàng)作者可根據選題所提示的范圍,自由選取素材和角度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形式為中國畫、油畫、版畫和雕塑重點題材1、國畫、油畫橫幅不小于4.5米×3米,豎幅不小于3.5米×2米。2、版畫不小于1.5米×1米,組畫形式尺幅另定。3、雕塑不超過2米×2米×4米。
一般題材1、國畫、油畫橫幅不小于3.5米×2.5米×0.8米,組畫形式尺幅另定。3、雕塑不小于1.8米×1.8米×3米。在申報階段,已公布的150個選題不做“重點選題”與“一般選題”的區(qū)分。具體作品尺寸由作者在許可范圍內視創(chuàng)作實際需要確定,超大尺幅須報經組委會和創(chuàng)作指導委員會批準同意。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采取前期資助和作品完成后將經費支付給作者或作者所在單位。
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作品署名權屬于作者個人,作品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國家所有。四、申報資格自愿申報的創(chuàng)作責任人必須具有國家二級以上美術專業(yè)職稱。對于不具備二級美術師職稱的申請者,如具備以下條件之一,也可進行申報:1、非美術專業(yè)職稱序列人員,可憑相當于同等職稱或專業(yè)水準進行申報。
2、不具備二級職稱的人員須具有作品入選國家級美術展覽或獲得省級以上美術展覽獎勵的專業(yè)水平,可進行申報。3、對于具有獨特構思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青年美術家,可由當地文聯和創(chuàng)作指導委員會推薦,作為特例參與申報。4、外籍華人美術家享受同等申報權利。目前在國外居住者,可直接將有關資料報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組委會辦公室。創(chuàng)作責任人應具有從事歷史畫創(chuàng)作的經歷,有作品參加國家級美術展覽或獲得省級以上美術展覽獎勵。五、申報內容和程序提交選題申報方案凡參加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的集體和個人,均必須填寫《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申報表》,該表格在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官網、中國美協官網發(fā)布,申請者可直接從網上下載,也可向各地受理申報工作的單位索取。
表格內容包括創(chuàng)作責任人詳細資料、創(chuàng)作及參展、獲獎情況、參與集體創(chuàng)作人員的基本情況,以及對申報題材的創(chuàng)作構思、實施方案、經費預算等內容。同時,須提交創(chuàng)作人員創(chuàng)作和獲獎經歷證明以及所有參與創(chuàng)作人員的專業(yè)資格證明文本復印件。以個人名義申報者限報一個題材;以美術單位名義申報者,單位統(tǒng)一申報題材數量不得超過2個。申請者提交創(chuàng)作構思草稿規(guī)定如下:1、中國畫和油畫作品:作者提供能充分表現創(chuàng)作意圖的草稿,過大尺寸草稿不便于郵寄的,可提供草稿照片。
草稿原則上邊距不小于60厘米,照片尺寸原則上不小于12寸。2、雕塑作品:作者需提供制作成型的草稿照片,照片需多角度、多側面清晰反映草稿全貌。照片尺寸原則不小于12寸。3、凡提交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組委會辦公室的草稿照片背面均需詳細標明地區(qū)、作者、作品名稱、畫種等信息。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文聯分別組織本地區(qū)申報工作。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文聯可成立由美術專家組成的評審小組對申報作品進行遴選。
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文聯向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組委會辦公室提交本地區(qū)評審小組的評審結果,并須將本地區(qū)確定的選題進行排序,將其相關申報資料一并上報。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所屬美術單位直接向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組委會辦公室申報。部隊美術單位和美術工作者可向總政宣傳部藝術局申報,由總政宣傳部藝術局統(tǒng)一報送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組委會辦公室。六、參選作品的創(chuàng)作要求和注意事項參選作品的所有內容均屬原創(chuàng)。
參選作品和用于創(chuàng)作參選作品的素材均不得有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和其他專有權利行為。七、申報時間申報時間:2012年5月20日至10月20日聯系電話:010-、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北沙灘1號院32號樓B316、318房間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辦公室郵編:電子郵箱:@.126.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組織委員會2012年5月25日11.武丁強盛商王武丁被稱為殷高宗,是商朝晚期的鼎盛時期。武丁少年時父親曾讓他到民間生活,體驗疾苦。
即位后他又將出身微賤、曾做過筑城之夫的傅說破格提拔為相。在傅說的輔佐下,武丁修政行德,國力迅速強盛,各諸侯邦國俱賓服。武丁隨之對外擴張,東征西伐,《詩經·商頌·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說商王武丁征伐南方荊楚之地的情形。甲骨文中有大量武丁時期戰(zhàn)爭卜辭,其中既有武丁率將出征的記錄,也有武丁命將出征的記錄。
甲骨文還記錄武丁的配偶婦好將軍,曾親自多次帶兵出征。1976年在安陽殷墟宮殿區(qū)發(fā)掘的婦好墓,出土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質料的隨葬品1928件,其中青銅器達468件,有“婦好”銘文的就有上百件。
婦好墓中,銅鸮尊、偶方彝、三聯甗、大銅鉞、象牙杯等造型別致,制作精美,代表商代文明發(fā)達的水平。武丁在位長達59年,擴張了商朝的疆域,東到海濱,西到陜西,南至鄂贛,北達遼寧,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12.文王興周周文王姬昌在位51年,號稱“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商朝末年,位于西部的周邦國,在姬昌即位后,一方面積極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增強經濟實力;
另一方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史記·齊太公世家》說文王拓展了邦國的領地,征伐崇國、密須、犬夷,在豐修建都邑。《孟子·梁惠王》等篇說文王行仁政,治理岐山之地的周原,農民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大小官都有分地,子孫繼承,作為公祿;商賈往來,關市不收稅,水澤里捕魚不禁止,一人犯罪,妻子不連坐。
周邊遠近邦國、部落紛紛歸附于周。為周人滅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西周青銅器銘文和周的文獻中,文王享有崇高的地位。《史記·周本紀》記載,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說:“‘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于帝。’帝紂乃囚西伯于羑里。”散宜生等人用計謀向紂王賄賂,使文王免于危難,被釋放歸回周原。文王被囚于羑里時,曾演周易。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13.武王伐紂商朝末年的商紂王沉醉于安逸享樂,荒淫殘暴,“重刑辟”“厚賦稅”,大失民心,并且在對外征伐東夷的戰(zhàn)爭中,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
在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曾東進至孟津,試圖伐紂,諸侯不期而會者多至800個。但武王審時度勢,認為時機仍未成熟,令退兵。直到商紂王殺賢臣比干、囚箕子,陷于徹底孤立的時候,武王認為時機已到,于武王十一年元月,率領戎車三百、虎賁三千、士卒四萬五千人,又聯合各友邦軍隊,出發(fā)東征。二月間,周和各路諸侯聯軍從孟津渡過黃河,到達商郊牧野的朝歌,二月甲子日的早晨,舉行誓師大會,武王歷數紂的罪狀,申明伐紂是代天行罰、救民于水火,同時勉勵友邦冢君和周師官兵,英勇殺敵。
誓師完畢,周軍向紂王的大軍發(fā)起攻擊。紂發(fā)兵七十萬迎敵,兵力人數占絕對優(yōu)勢。然而紂的軍隊倒戈反攻,商王朝七十萬大軍頃刻瓦解,紂王大敗,逃奔鹿臺自焚而死。牧野之戰(zhàn),只用一天時間即告勝利。14.周初諸侯大分封周滅商而建立周王朝后,采取了分封制來作為統(tǒng)治廣大地區(qū)的方式。最初的分封,在武王滅商后開始,大規(guī)模地分封諸侯是在周公當政和成康時期。
《荀子·儒效篇》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說周初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姬姓諸侯多是文王、武王、周公的后裔。異姓諸侯有周人的親戚,有歸附周朝的方國乃至部落首領。西周時期最重要的封國有:封姜太公于齊,都營邱;封周公于魯,都奄,周公派長子伯禽就國;
封武王的弟弟康叔于衛(wèi),都朝歌;封成王的弟弟叔虞于晉,都唐;封召公于燕,都薊;封商紂的哥哥微子啟于宋,都商丘,等等。這些分封的諸侯國對于周王室有義務按期納貢朝覲,并出兵助周天子征伐。《逸周書·王會解》記載了在洛陽建成東都“成周”后舉行王會諸侯的儀式,記錄了西周王朝諸多周邊民族前來成周朝見周天子的盛況。15.周公德治周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滅商之前,周公輔相武王。武王滅商后兩年便因病而亡,成王年幼,周公代成王攝政當國,管叔、蔡叔、霍叔對周公攝政不滿,他們勾結武庚,并聯合東方夷族勢力,發(fā)動叛亂。周公親率大軍進行東征,歷時三年,平定了三監(jiān)之亂,征服了殷商在東方的殘余勢力奄、蒲姑、徐夷等十七國。東征后,周公秉承武王遺志,在洛河北岸營建了洛邑,作為周朝在東方的政治、軍事重鎮(zhèn)。
與之同時,周公將國政移交成王。此后,周公兢兢業(yè)業(yè)盡到輔佐之責,直至病逝。周公對于中華文明貢獻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制禮作樂,施行德政。周公吸取商滅亡的教訓,以敬德保民,施行德政作為安邦治國的國策。“德”為周公政治理論的核心。周公還對古禮進行加工和改造,將禮納入了道德范疇。
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道德文明的基礎。16.《周易》占筮《周易》是卜筮之書,以八卦為基礎。八卦和筮法起源很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甲骨卜辭中發(fā)現有數字組成的八卦符號。司馬遷《史記》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即周文王在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期間將《周易》八卦進行演化、完善,由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現在的研究多認為《周易》是在商周之際經多人之手和長期整理而成。《周易》分成“經”、“傳”兩部分,“經”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
它用“—”和“”兩個基本符號代表陽和陰,分別稱為陽爻和陰爻,把“—”和“”疊列三層,可以形成八種組合形式,即八卦。八卦每一卦代表一基本事物,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用八卦的卦象兩兩重疊可組成六十四卦。
“傳”的部分是西周之后的人對《周易》的闡釋,編成《文言》、《系辭》、《說卦》等十篇,稱為《易傳》。宋代以前的人認為《易傳》為孔子所作,北宋以來有學者懷疑此說。近代以來,許多學者主張《易傳》是戰(zhàn)國時人總結了前人對《周易》的闡釋而編成。《周易》是我國上古時代哲學思想的結晶,它演示了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玄妙關系,對先秦諸子思想的形成影響極大,是中國古代辯證思想的濫觴和淵藪。17.齊桓公稱霸齊桓公乃春秋五霸中第一位稱霸者,即位第七年開始稱霸,在中原稱霸三十余年。
齊桓公稱霸任用管仲為相。《史記·管晏列傳》說齊桓稱霸,“管仲之謀也”。齊桓公依靠管仲,整頓國政,在相之下設立五官分司管理中央行政機構,建立了以君主為最高管理者的國家管理系統(tǒng)。分全國為二十一鄉(xiāng),其中工商六鄉(xiāng),士十五鄉(xiāng),在行政組織中層層建立軍事組織。在經濟方面,管仲廢除公田制,改為按土地的肥瘠,定賦稅的輕重。齊國有山有海,管仲設鹽官煮鹽,設鐵官制農具,又鑄錢調劑物價貴賤,數年之間,國富兵強。
齊桓公稱霸后打出“尊王攘夷”旗號,利用周室的正統(tǒng)地位,團結諸侯,以對抗經常威脅中原的楚和北狄。桓公做霸主,曾救邢救衛(wèi)救北燕,阻止戎狄的侵擾。百余年后,孔子說:“沒有管仲,我們大概要披著頭發(fā),穿左衽衣,受異族的統(tǒng)治了”,又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管仲、齊桓公死后,齊國發(fā)生君位爭奪內亂,霸權移至晉國。18.戰(zhàn)國爭雄戰(zhàn)國時七國爭雄,首先是魏齊爭霸。魏國在魏文侯時任命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最先強盛起來。齊、秦經過變法后也強大起來,不甘心魏國成為霸主。趙國也不甘受魏的控制,趙與齊結盟,于公元前354年進攻魏的屬國衛(wèi)國。
魏派大將龐涓率兵伐趙,攻下了趙的首都邯鄲。趙向齊求援,齊國派田忌、孫臏率兵救趙。孫臏采取“圍魏救趙”的策略,解救了趙國之圍。公元前342年,魏大舉伐韓,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又派田忌、孫臏領兵救韓。馬陵一戰(zhàn),魏軍全軍覆沒,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接著韓、齊、楚、秦又四面來攻,魏一再失利,向齊表示臣服。
魏國衰弱,秦國趁機東進,出現秦、齊兩大強國對峙的局面。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與齊湣王相約共同稱帝,一為西帝,一為東帝。燕國大將樂毅聯合秦、楚、韓、趙、魏等大舉伐齊,攻占齊國70余城池,齊國元氣大傷。齊、秦東西對峙的局面也告結束。此后,楚、韓、魏、燕、齊先后衰落。趙與秦的長平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40萬趙軍俘虜被秦軍活埋,趙走向衰落。
秦國開始走向統(tǒng)一六國之路。19.商鞅變法商鞅,衛(wèi)國人,原名叫公孫鞅,后秦孝公封他于商,故又稱商鞅。商鞅先是投奔魏國,在魏國得不到重用,就到了秦國。秦孝公與商鞅交談后大喜,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公元前359年,商鞅第一次變法,提出:一、獎勵軍功,打擊世卿世祿制。
二、重編戶籍,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互監(jiān)督。三、獎勵耕織。商鞅新法實施10年,取得顯著成績,秦國日益富強。公元前350年,秦都從雍遷至咸陽,商鞅開始了第二次變法。一、推行縣制。二、廢井田,獎勵墾荒,承認土地私有,按土地多少納稅。三、統(tǒng)一度量衡。
四、參照李悝《法經》制訂了秦國的法律,公布于全國實行。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亡,太子繼位為秦惠王。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欲反”,商鞅被迫逃亡,最后在自己的封邑抵抗失敗,被處以車裂之刑。因商鞅變法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商鞅雖死,秦法未敗”。商鞅的主張在商鞅死后,仍得以貫徹實行。
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富強國家,進而走向兼并六國、推行秦制、建立封建帝國的道路。20.胡服騎射胡服騎射是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的一種軍事變革。趙國居北方,與東胡、林胡、婁煩、匈奴等游牧民族相鄰。這些“胡人”,善于騎馬射箭,具有極強的靈活機動能力。為此,趙武靈王決心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當時中原各國以車戰(zhàn)和步兵為主,甲士身著寬袍大袖,披著笨重的鎧甲,山地作戰(zhàn)很不便。但是,趙武靈王提出“胡服騎射”時,遭到公族中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趙武靈王和他們反復辯論,并帶頭穿胡服,習騎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措施:一,把原來寬袍大袖的服裝,改為胡人那種短裝緊身服飾,束皮帶,穿皮靴,以適應馬上訓練、作戰(zhàn)。二,組建騎兵,招募騎兵騎射;
三,興建“騎邑”,在趙國境內建設專門訓練騎兵的軍事據點。胡服騎射大大提升了趙國的軍力,很快趙國首先滅中山國,然后南抑魏、齊,北逐三胡,“辟地千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的優(yōu)越性,對中原國家軍隊的發(fā)展影響極大,從此,各國逐漸以步騎兵成為軍隊主力而替代了車兵,“胡服騎射”成為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軍事變革51.曹氏父子與建安文學建安是東漢獻帝的年號,建安時期從黃巾起義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約五十年時間。
在東漢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爭奪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統(tǒng)一北方的大業(yè)。在鄴城,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文人集團。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三曹”指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名。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chuàng)者,今存其樂府詩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寫了軍閥混戰(zhàn)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
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繪人民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曹植寫《七步詩》的原委,更流傳為盡人皆知的佳話。建安七子也甚為著名,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和劉楨。建安時代,人才濟濟,文人輩出,在詩、賦、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新的突破。52.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一些著名的玄學家,他們是嵇康、阮籍、山濤、劉伶、向秀、王戎、阮咸。
這些文人因為反對禮教、蔑視權貴、經常一起在山陽的竹林山水中飲酒清談,故稱“竹林七賢”。“玄學”一詞出自《老子》一書中的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嵇康、阮籍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元氣構成的。認為名教和自然是對立的,主張崇尚自然,反對名教。他們反對溺于名利,為瑣碎禮法所束縛,而要順應自然,逍遙自在。
嵇康彈奏的《廣陵散》琴曲甚為著名,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并慨然長嘆:“《廣陵散》于今絕矣!”向秀為《莊子》作注,后來郭象又加以補充發(fā)揮,成《莊子注》而傳世。53.葛洪與道教葛洪東晉時期的道教領袖,內擅丹道,外習醫(yī)術,精研道儒,學貫百家,著作弘富。著作有《神仙傳》、《抱樸子》、《肘后備急方》等。
《抱樸子》內外篇70卷。內篇20卷,總結了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家的理論,論述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yǎng)生延年、禳邪卻禍等,是道教的理論。外篇50卷,論君臣上下,人間得失,是闡述其社會政治思想的政論性著作。葛洪繼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和方術,提出以神仙信仰為內,以儒術應世為外的政治主張,將道教的神仙信仰和儒家的綱常名教結合起來。葛洪堅信煉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長生成仙,長期從事煉丹實驗,在其煉丹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識了物質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學反應。
葛洪是煉丹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煉丹名家。葛洪精曉醫(y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yī)術。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仙藥》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藥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說明,對我國后世醫(yī)藥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54.淝水之戰(zhàn)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統(tǒng)一北方后,強征各族人民,組成90萬大軍,揮師南下,企圖滅東晉。面對前秦的強大攻勢,東晉宰相謝安從容部署,他命令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負責全面指揮,其侄謝玄為前鋒都督,其子輔國將軍從軍出征。晉軍不過8萬,但士氣旺盛。
十一月,謝玄遣部將劉牢之率精兵5000夜渡洛澗,大破秦軍前哨,斬梁成等秦將。洛澗大捷,晉軍士氣大振,水陸兼程,直逼淝水東岸。苻堅登壽陽城,見晉軍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以為皆是晉兵。謝玄針對秦軍士兵厭戰(zhàn),苻堅恃眾輕敵又急于決戰(zhàn),派使者對秦軍說:“如果你軍移陣少退,讓出一片空地,晉軍渡過淝水就可以決戰(zhàn)。
”秦將多數反對后退,但苻堅想在晉軍渡河時,出兵攻擊取勝,故同意退兵。苻堅下令秦軍后退,不料一退而不可遏止。晉軍乘勢搶渡淝水,猛烈進攻。苻堅的弟弟——前鋒大將苻融見勢不妙,趕到后面整頓部隊,死于亂軍之中。秦軍失了大將,全線崩潰,謝玄等乘勝追擊,殲敵十之七八。
苻堅中箭負傷,單騎逃到淮北。后回洛陽,收集殘兵,僅乘十多萬。淝水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55.陶淵明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潯陽柴桑人。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文學史上稱他為“田園詩人”。
他的田園詩為我國古典詩歌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境界。陶淵明的《歸田園居》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港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其詩內容真實,感情真摯,語言質樸自然,在精煉之處見自然,具有獨特風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優(yōu)美散文。描繪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的烏托邦理想社會,沒有剝削,沒有爭奪權力,一切都是淳樸安樂的世外桃源。陶淵明的詩篇,對后世影響很大。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的恬靜自然的藝術風格。
56.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歲繼位,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馮氏臨朝稱制。孝文帝的前期改革,馮太后的作用更大。北魏前期百官沒有俸祿,軍事將領和官吏的收入靠賞賜、擄掠、搜刮、貪污和經商等手段來獲得,造成了腐敗,社會矛盾尖銳。馮太后和孝文帝從班祿開始了前期改革,整頓吏制,懲治腐敗。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一定數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fā)徭役。
并頒布了三長制和租調制。三長制使許多農戶成為國家直接掌握的編戶,租調制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公元490年,親政的孝文帝遷都洛陽,實行以漢化為中心的一系列的后期改革。漢化改革有:改穿漢服,禁止在朝廷上穿胡服;改語言,規(guī)定不得在朝廷上講鮮卑語;改籍貫,遷都后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官制,廢掉鮮卑原來的官制,多仿南朝官制;胡漢通婚,皇族宗室?guī)ь^與漢族通婚;
改漢姓,“定姓族”,建立門閥制度。“定姓族”對北魏的發(fā)展起了消極作用,但對鮮卑族漢化起了積極作用。孝文帝改革在中國民族史上成為民族融合的典范。57.祖沖之與圓周率祖沖之,南北朝時期人,出生在河北省淶源縣。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歷法學家,文學家、機械發(fā)明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最卓越的成就為圓周率的計算。中國古代的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圓的周長是“圓徑一而周三有余”,但是余多少,意見不一。在祖沖之之前,數學家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圓周率到小數點后4位數。祖沖之在此基礎上,將圓周率推算至小數點后7位數,即3.與3.之間,創(chuàng)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一千多年以后,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在公元1427年才超過祖沖之,達到小數點后16位的精確度。密率到公元1573年德國的奧托才得到了這一結果。
58.酈道元與《水經注》北魏時,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撰寫一部地理學著作《水經注》。《水經》作者不詳,成書于三國時期,是一部比較簡略粗疏的地理書,只記述河流137條,原書1萬多字。酈道元所著以給《水經》作注為名,實際上是一部獨立的、全新的科學著作。全書40卷,記載的河流水道1252條,32萬余字,是《水經》原文的20余倍。其溯源探流,詳細記載了河流水道的方位、流向、距離、經過區(qū)域及地形地貌、地理沿革、山川勝景、地質礦物、植物動物、水利航運、橋梁道路、園林陵墓、城池湖泊、關塞名勝,還有風土人情、人物掌故、傳說故事等。
酈道元《水經注》記述具體生動,文筆秀美,既是一部獨具匠心的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風土人情的佳作。《水經注》旁征博引,引用的書達437種。他還特別重視野外考察,足跡遍及山東、河南、河北、內蒙古。所到之處,跋山涉水,尋覓水道,察看碑刻,收集民諺、民間傳說,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使《水經注》的內容更加豐富準確。
59.賈思勰《齊民要術》賈思勰,北魏末期,山東益都人。曾經做過高陽郡太守等官職,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他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向具有豐富經驗的農民請教。中年以后開始經營農牧業(yè),親自參加農業(yè)生產勞動和放牧活動。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到東魏武定二年間,寫成了著名的農業(yè)科學著作《齊民要術》。《齊民要術》全書共九十二篇,共計十一萬多字。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種,記載的農諺有三十多條。
全書包括各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如播種、耕作、土壤、施肥、輪作、種子等,而且有蔬菜的栽培、果樹的培育、蠶桑事業(yè)、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yǎng)和疾病的防治及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所有農業(yè)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具有北朝時期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指南作用,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農業(yè)科學著作。
60.蘭亭雅集東晉永和九年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位文人畫士在紹興蘭亭集會,飲酒賦詩,匯詩成集,是為《蘭亭雅集》。王羲之揮毫作序,為《蘭亭序》。此帖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此序不僅文字優(yōu)美,在書法上瀟灑流暢,宋代書畫家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字逸少,出身于世家大族,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伯父王導是東晉丞相。
王羲之生于山東瑯玡臨沂,后因欣賞會稽的山水,定居于會稽。他先后擔任東晉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為人坦率,不拘禮節(jié)。在任職期間,曾對宰相謝安等人發(fā)表過重要而切實的政見,也關心百姓疾苦。永和十一年,王羲之稱病棄官,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與名士遍游山水。東晉升平五年,王羲之去世。王羲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后世稱為“書圣”。
《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91.宋交子與紙幣發(fā)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fā)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yè)務的交子鋪戶,這時的交子,還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fā)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并在各地設交子分鋪。由于交子鋪戶恪受信用,隨到隨取,所印交子親筆押字,他人難以偽造,贏得了很高的信譽,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
后來交子鋪戶印刷有統(tǒng)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這種交子已經是鑄幣的符號,真正成了紙幣。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交子得到了官方認可。1023年,北宋政府決定設立益州交子務。次年二月正式發(fā)行官方交子,國家發(fā)行的紙幣由此發(fā)端,比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發(fā)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行紙幣的國家,對人類文明史起到重大貢獻。92.元好問元好問,金元之際著名詩人。
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人。他的祖先原為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其父元德明為金末名士。35歲中博學宏詞科,入選翰林院。是金末元初文壇盟主,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今存詩1361首,內容豐富。一些詩篇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堪稱一代“詩史”;其文繼承唐宋大家傳統(tǒng),清新雄健;
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今存詞377首,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傳世不多,僅存9首,但影響很大。元憲宗蒙哥二年曾赴漠北,覲見蒙古藩王忽必烈。晚年以編纂金史自任,著錄百萬字,取名為《野史》。1257年卒于獲鹿,歸葬故鄉(xiāng)系舟山下山村。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并輯有《中州集》,寓故國之思,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學作品。93.文天祥文天祥,南宋末大臣、著名詩人,民族英雄。吉州廬陵人。
原名孫,字天祥,后以字為名,又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幼時從父讀書,并在白鷺洲書院學習。宋理宗寶祐四年中進士第一名。當得到元軍渡江的諜報,他即在贛州起兵,帶兵開到臨安。謝太后向元軍投遞降表,文天祥反對無效,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元營談判。在元營與元丞相伯顏爭辯不屈,怒斥降將,遂被扣留,押解北上。
行至鎮(zhèn)江,設法逃出,歷盡艱險,從海路到福建,組織軍隊,繼續(xù)抗元。南宋滅亡,文天祥被俘。被移上海船,經珠江口零丁洋時,賦有著名的《過零丁洋》詩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不屈之志,為千古絕唱。至元十六年十月初一押到大都,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的詩詞散文都悲壯剛勁,反映了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和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在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數百年來傳誦不絕。
94.五大名瓷瓷器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東漢發(fā)明瓷器,宋代瓷器達到了一個高度,產生了五大名瓷:鈞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鈞窯瓷器品種繁多,造型獨特,色彩斑斕,被譽為“國之瑰寶”。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汝瓷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
官瓷有南北之分。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在汴京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南宋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后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統(tǒng)稱南宋官窯。官窯燒制青釉瓷器。其燒瓷原料和釉色的調配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胎骨顏色泛黑紫。定窯窯址位于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精細,釉色多為白色,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哥窯瓷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質地優(yōu)良,做工精細。五大名瓷各具特色。95.指南針與航海指南針也叫羅盤,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戰(zhàn)國時期,人們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宋代,用人工磁體的技術制造了指南魚。經過長期的改進,人們把鋼針在天然磁體上磨擦,有磁性的鋼針,成為指南針。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他對指南針的用法做過四種試驗,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北宋出使朝鮮的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記載:船隊夜晚使用指南浮針。隨著指南針在航海上的廣泛應用,南宋時開始把磁針與分方位的裝置組裝成一個整體,便是羅盤。
指南針的發(fā)明和應用,不僅使人們克服了遠航時不易辨別方向的困難,也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文化交流。南宋時一些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經常搭乘中國的漁船往來貿易,他們學會了指南針的制造方法。到12世紀末-13世紀初,阿拉伯和歐洲一些國家開始用指南針航海,比起中國遲了100多年。
指南針傳入歐洲,為日后歐洲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前提。96.火藥的發(fā)明應用火藥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中國不僅是火藥的發(fā)明國,也是最早制造各類火器的國家。公元808年前,煉丹家發(fā)明了火藥,迄今有1000多年歷史。唐末火藥用于軍事。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的飛火,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火藥”的名稱及其正式配方最早見于北宋,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藥作坊。
11世紀初,創(chuàng)制了“手炮”、“蒺藜火球”等火藥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發(fā)射子窠的突火槍,是射擊型火器的鼻祖。元代制造出最早的銅鑄火銃。火藥硝傳入伊斯蘭教諸國。八九世紀,波斯人稱之“中國鹽”,阿拉伯人稱為“中國雪”。1260年,埃及在大馬士革之戰(zhàn)擊敗蒙古西征軍,俘虜了工匠,繳獲了大量火器。
中國的火藥與火器技術直接大規(guī)模西傳。火藥傳入歐洲,西方各國直到14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藥和火器的記載。97.成吉思汗原名孛兒只斤·鐵木真,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建立起龐大的蒙古汗國。1271年元朝建立后,其孫忽必烈追尊為元朝皇帝,廟號太祖。他出生于蒙古貴族世家,其父也速該是蒙古乞顏部首領。他9歲時,其父中箭亡,部眾流散。
1189年,他被推為蒙古乞顏部貴族聯盟首領,此后四處征戰(zhàn),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春,45歲的鐵木真在斡難河召開忽里臺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此后對外展開了大規(guī)模軍事活動。1209年春進攻西夏,1224年破銀川。1211和1215年兩次向金進攻,占領金中都。1219年發(fā)動第一次西征。西征前,降服畏吾兒,滅西遼。
1220年,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qū)和南俄。1226年,再次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98.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賽典赤·贍思丁,一名烏馬兒,原為中亞不花剌人,一說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后裔,又一說是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后裔,花剌子模國人稱之為“賽典赤”,意為貴族之意。成吉思汗西征時率部歸附。太宗窩闊臺汗時,任豐、凈、云內三州都達魯花赤、燕京路斷事官。憲宗蒙哥即位后,任燕京路總管,多惠政。
蒙哥伐蜀,受命管理軍餉。世祖時,擢為燕京宣撫使,拜中書平章政事,綜理財政。1264年任陜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興辦學校,修整道路。1274年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為云南設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長官。任職期間,改革行政體制,設置郡縣,加強了元王朝對云南的中央集權制統(tǒng)治。并注重農業(yè)生產,教民屯田播種,興修水利,疏浚滇池,興辦儒學,建孔廟,講經史,廣設驛站,推行教化,注意協調民族關系。死后,忽必烈追封咸陽王,將他樹立為地方官員管理的楷模。
99.忽必烈與元大都忽必烈,成吉思汗孫,元睿宗第四子,元朝的創(chuàng)建者,廟號世祖。蒙古滅金,據中原地區(qū)。蒙哥即大汗位后,命忽必烈總理漠南漢地軍國事。他任用漢人儒士,采用漢法,使社會生產秩序得到恢復發(fā)展。1260年,在部分宗王擁戴下,即大汗位于開平。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大都,在蒙古語中為“汗八里”,意為“大汗之居處”;
原稱燕京,曾為遼、金陪都。元大都的營建始于1267年,新城位于原金中都舊城東北,歷時20多年。建成后取代了長安、洛陽、開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全國政治中心。大都城的建設以忽必烈駐蹕的太歲山及周圍湖泊太液池為中心,平面呈長方形,城墻用土夯筑而成。道路規(guī)劃整齊、經緯分明,共分50坊。元大都是當時東方著名的繁華之城,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馬可·波羅游記》中對大都城的繁華有著詳盡的描述。高麗、日本、安南、波斯及歐洲的商人、使節(jié)、教士、科學家等都曾前往大都,而大都的建設中也有阿拉伯、尼泊爾等國工匠的卓越貢獻。
100.八思巴八思巴,藏傳佛教喇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元朝第一代帝師。本名羅古羅思監(jiān)藏,吐蕃薩斯迦人。八思巴意為“圣者”,是尊稱。1251年,八思巴為薩迦寺主持和薩迦派教主,成為薩迦派第五祖。1253年,在六盤山謁見忽必烈,備受崇敬。
1258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與道教首領辯論,駁倒了對方。1260年忽必烈即位,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讓他統(tǒng)領天下釋教。1269年,八思巴創(chuàng)制成以藏文字母為基礎的蒙古新字,忽必烈下詔頒行,升其號為帝師、大寶法王。八思巴在任國師或帝師期間,進一步鞏固了西藏地區(qū)和中央的關系,帶動了漢藏、蒙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藏族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fā)展,為元朝的穩(wěn)定發(fā)展以及各民族間的團結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131.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明清四部著名小說的統(tǒng)稱。這四部小說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從明代開始,小說文學形式在文學史上取得了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并論的地位。元末明初,小說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產生了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施耐庵,名耳,又名肇瑞,彥端,字子安,號耐庵。晚明刻書業(yè)發(fā)展,促進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繁榮。
《西游記》成書于嘉靖年間。作者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四大名著中惟一一部產生在清代的著名長篇小說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名霑,字夢阮,又號芹溪、芹圃。他自幼在“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后因家庭衰敗而飽嘗人間辛酸,晚年移居北京西郊,創(chuàng)作了《紅樓夢》前80回。后40回由高鶚整理。
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132.李自成進京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原名鴻基,米脂人,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起義,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高迎祥犧牲后,李自成被推為“闖王”,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進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同年3月19日,攻克北京,崇禎死于煤山,明朝滅亡。當天下午李自成頭戴白氈笠,身穿藍布箭衣,騎烏龍駒,由德勝門進入北京城,入居紫禁城。在武英殿召見父老,詢問民間疾苦,嚴懲明朝貪官污吏。
大順軍進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yè)如常。從27日起,大順軍開始拷掠明官,勒令退贓繳餉。軍將驕奢,士兵搶掠,城中氣氛凝重。不久鎮(zhèn)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迎清兵入關。四月山海關之戰(zhàn),李自成親率大軍出戰(zhàn),敗于多爾袞率領的清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的合兵。
29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退出北京,大順政權失敗。13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明末清初,是理學發(fā)展的自我批判時期。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是中國17世紀下半葉社會進步思潮的代表人物。黃宗羲,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世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其父為東林名士,被魏忠賢所害,他受遺命就學于劉宗周。清兵南下,他抗清失敗后隱居著述,屢拒清廷征召。著有《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等,提出反對君主專制,對理學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總結。
顧炎武,初名絳,字寧人,世稱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少年時參加“復社”。清兵南下,抗清失敗后,十謁明陵,遍游華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著作,提倡經世致用之學,開一代腳踏實地的學風。王夫之,字而農,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明亡,抗清失敗后,隱居衡陽石船山麓著述,世稱船山先生。其著作后人集為《船山遺書》。
他在理氣論、人性論、認識論、知行觀等方面均突破了理學的局限,影響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134.史可法史可法人,崇禎元年進士。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馬士英等擁立福王于南京,授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后以史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清攝政王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不卑不亢,流傳萬世。清兵大舉南下,史可法由揚州至白洋河部署防御,后退保揚州。他知城終不可保,決心以身殉國。清豫王多鐸命降將李遇春招降,一日來五書勸降,史可法不啟封,投之于火。
清軍攻城,城破,他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清兵追及,大呼:“我史督師也!”被俘。多鐸以洪承疇為例勸降,史可法慷慨表示:“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壯烈就義。后人以衣冠葬于揚州天寧門外之梅花嶺。南明隆武帝予謚忠靖。
乾隆中,追謚忠正。后人編《史忠正公集》傳世。135.鄭成功收復臺灣明天啟四年,荷蘭侵占了中國臺灣。鄭成功,是明末清初著名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其父鄭芝龍為明末海商兼海盜集團首領,接受明朝招安,平定東南海上,后為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臺灣移民,積極開發(fā)臺灣島。1645年,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召見,賜國姓朱,改名成功,中外尊稱“國姓爺”。次年鄭芝龍降清,鄭成功起兵抗清。
1661年,鄭成功親率兵將,乘戰(zhàn)船從金門出發(fā),在澎湖休整幾天后,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把軍隊集中在臺灣、赤嵌兩座城堡。鄭軍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并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系。戰(zhàn)斗中,擊沉荷蘭“褐克托”號戰(zhàn)艦,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向鄭軍投降。
鄭成功在臺灣城周圍修筑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發(fā)起強攻。侵略軍頭目到鄭成功大營,在協議書上簽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淪陷38年的臺灣。136.平定三藩之亂清初平定漢族藩王叛清的事件。“三藩”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明末尚可喜、吳三桂、耿仲明三家歸附,成為清朝入關與統(tǒng)一全國的重要軍事力量。順治年間,命平南王尚可喜留鎮(zhèn)廣東,命平西王吳三桂就鎮(zhèn)云南,命靖南王耿繼茂移鎮(zhèn)福建。
隨著鎮(zhèn)邊日久,三藩的軍事力量迅速擴充,平西王吳三桂更是功高權重,尾大不掉。康熙皇帝親政后決意撤藩。撤藩令下,三藩接踵發(fā)動叛亂。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改國號為“周”,以次年為元年,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并封授文武群臣。耿精忠、尚之信隨之起兵響應,云貴、川湖、閩浙、兩廣以及陜甘等地叛軍四起。康熙皇帝部署平叛,倚用綠營兵,實行滿漢聯合作戰(zhàn),分化瓦解敵人,剿撫并用,恩威并施。
康熙十五年耿精忠、尚之信投降,吳三桂陷入孤立。其后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不久病死。到康熙二十年十月,云南平定,歷時8年的平叛戰(zhàn)爭結束,消除了割據勢力,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137.廣州十三行清代設立于廣州的對外貿易的專業(yè)商行,即洋貨行的別名,清人直稱為洋貨十三行。康熙二十四年開放海禁,促進了對外貿易發(fā)展。次年,兩廣總督吳興祚和粵海關監(jiān)督宜爾格圖等共同商定,將國內商稅和海關貿易貨稅分為住稅和行稅兩類,后者征收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由粵海關負責征收。
廣州洋行制度由此創(chuàng)始。十三行原屬牙行性質,廣東官府規(guī)定它是經營進口洋貨和出口土特產品的中介貿易商行。作為清代官設的對外貿易特許商,后來擴大了業(yè)務和權限,職能是向海關承擔代繳進出口洋船各項稅餉,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執(zhí)行外事任務。專設經理廣州外貿稅餉事務的洋行制度,是清廷嚴格管理外貿政策措施的重要內容,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十三行是清代“一口通商”的縮影,也是廣州對外貿易發(fā)展的見證。鴉片戰(zhàn)爭以后,根據中英《南京條約》規(guī)定,廢除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公行制度,十三行遂沒落。
138.雅克薩自衛(wèi)反擊戰(zhàn)雅克薩之戰(zhàn),是17世紀80年代中國抗擊沙俄侵略的自衛(wèi)反擊戰(zhàn)。17世紀40年代,沙俄侵略者開始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侵占雅克薩、尼布楚等地,殺掠騷擾。康熙二十四年清軍向俄軍發(fā)出通牒,勸其投降,遭沙俄督軍托爾布津拒絕,于是鏖戰(zhàn)徹夜,托爾布津乞降,并允其退回尼布楚。
將城焚毀,旋即班師。同年,托爾布津背信棄義,再次率領侵略軍乘隙占據雅克薩。次年,康熙皇帝令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等率兵再次攻取雅克薩,托爾布津重傷斃命,俄軍被圍困5個多月,彈盡糧絕。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兩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是雅克薩之戰(zhàn)的勝利成果。條約明確規(guī)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qū)是中國的領土。
1858年沙俄又依據《璦琿條約》割占了雅克薩。139.各民族會盟避暑山莊木蘭秋狝是清朝皇帝實行的狩獵制度。從康熙四十一年始,在北京至木蘭圍場沿途設置了許多行宮,其中熱河行宮,又稱為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山莊1703年始建,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費時89年建成。清代帝王每年夏季到避暑山莊避暑,處理朝政。許多蒙古、西藏等政教首腦覲見的重大事件都發(fā)生在避暑山莊。“外八廟”,是清朝在避暑山莊周圍依照西藏、新疆、蒙古藏傳佛教寺廟形式修建的寺廟群。溥仁寺和溥善寺,是蒙古諸部王公為慶祝康熙皇帝60壽辰建造的;
普寧寺是為紀念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族首領噶爾丹的武裝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所建;安遠廟,是為新疆達什達瓦部2000余眾遷居熱河后提供參拜而建;普陀宗乘之廟是為了慶祝乾隆60壽辰和皇太后80壽辰,仿照拉薩布達拉宮而建,乾隆皇帝在這里接見了萬里東歸的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一行,西藏達賴喇嘛到熱河覲見時居于此處。
須彌福壽之廟建于乾隆皇帝的70歲生日,后藏政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六世到承德賀壽,曾為班禪的行宮。140.北京古觀象臺北京古觀象臺建筑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原名“司天臺”,始設于元代。明初攻克北平時毀于戰(zhàn)火,殘存的天文儀器被運往南京保存。明正統(tǒng)七年重建此臺,系由元代大都城的東南角樓改建而成的高臺磚砌建筑,改名“觀星臺”。在臺上置有大型銅鑄天文儀器渾天儀、簡儀、渾象儀等,臺下是紫微殿、漏壺房、晷影堂等建筑,置有圭表、漏壺等儀器。
崇禎年間,由徐光啟、李天經等人先后制造了極限大儀、平懸渾儀、平面日晷、候時鐘、望遠鏡、沙漏等儀器。清代時,更名為“觀象臺”。康熙、乾隆年間,利用西方傳教士,以西方技術制造天體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緯儀等8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
除了造型、裝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tǒng)外,均采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從明正統(tǒng)初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現存古觀象臺中保持連續(xù)觀測最悠久的機構,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獨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