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寶書栗晟皓通訊員鄭麗娜呂鳳臣6月11日,位于莒縣招賢鎮的“本色——老黨員紅色群落”展覽館里,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日照市總工會組織日照市部分勞模工匠和國網日照供電公司變電運檢室黨支部黨員,在此重溫入黨誓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很震撼!聽完這些建國前老黨員的感人故事,我深受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立足崗位,做好表率。”全國勞動模范、國網日照供電公司變電運檢室賈廷波深有感觸地說。“一位位老黨員就像一片片紅色的晚霞”廣告1000萬精品模板,下載即可使用,讓您的簡潔生動,與眾不同!近年來,莒縣對建國前老黨員的事跡展開搶救性挖掘,總結梳理老黨員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敢于斗爭、不怕犧牲,以及新中國成立后扎根基層帶領村民勤勞致富的故事,累計征集圖片近20萬張、視頻資料3萬多分鐘,打造了“本色——老黨員紅色群落”展覽館。
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實物、雕塑等形式,追述黨組織在莒縣的發展脈絡,集中展現王盡美、宋壽田、王玉璞等革命先烈和呂鴻賓、盧翠秀等老黨員杰出代表的動人事跡。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莒縣對“本色——老黨員紅色群落”展覽館進一步升級,增加黨史學習教育和老黨員資料檢索等內容。以展覽館作為黨史學習教育主陣地,莒縣依托《本色——百名建國前老黨員事跡報告》、《本色的力量》微黨課、《不老年華》專題片等,打造了“一館一書一課一片”為特色的黨史學習教育“情景課堂”。
“一位位老黨員就像一片片紅色的晚霞,映照這個世界,溫暖著人們的心,他們是我們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莒縣黨員電化教育中心副主任、“本色——老黨員紅色群落”展覽館負責人宋時輪說。展覽館自2016年開館以來,已免費接待省內外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青少年團體等4000余批次,30余萬名參觀人員在這里接受了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耄耋老兩口的“本色”“為了革命呢!”“為了推翻三座大山!”“為人民服務嘛!”…在紀錄片里,面對“為什么入黨”的問題,莒縣老黨員們樸實又真摯的回答,彰顯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色。6月7日,記者來到莒縣小店鎮古跡崖村建國前老黨員陳淑元和唐樹芳夫婦的家。“來來來,快到家里來喝水吧!”剛到門口,兩位老人從屋里走出來,熱情地招呼記者。
陳淑元今年已是93歲高齡,唐樹芳也已89歲,但兩位老人精神矍鑠。提起1948年入黨時的情景,唐樹芳打開了話匣子:“俺倆的父親也都是共產黨員,父親從小就告訴我,只要一心一意跟著黨走,就能過上好日子!”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唐樹芳組織村內婦女開展宣傳教育,貼標語,上街游行,帶領秧歌隊到新解放區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陳淑元則一直配合黨組織在村里開展根據地建設、黨員發展等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們又投身家鄉建設。1981年春天,陳淑元擔任古跡崖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26年。他帶領全村老少將250余畝荒山開發成梯田;在村中先后建設兩道攔水壩和一座集攔洪蓄水功能為一體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實現全村600畝耕地的自流灌溉和400畝耕地的機械化灌溉。
直到現在,老兩口仍然保持著革命時期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積極為鄉村發展建言獻策。老兩口的身上彰顯了建國前老黨員的“本色”,即一心向黨、公心為民、用心實干、清心律己、熱心傳承。這種“本色”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色”故事傳遍紅色熱土“莒縣是沂蒙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早期黨組織和共產黨員的宣傳帶動下,全縣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一度多達13341人。”宋時輪介紹,在解放戰爭時期,莒縣先后有6657名優秀兒女奔赴前線,近200名干部南下開辟新解放區,32萬余人次民兵、民工支前,2000余人為國捐軀。廣告網上有什么好的一對一輔導?
現如今,他們的感人事跡仍在莒縣這片紅色熱土上廣為流傳。老黨員許世彬,城陽街道大許家莊村人,曾經立下赫赫戰功,先后榮獲二等功、三等功14次。1960年,退伍后的許世彬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食堂主任。當時物資緊缺,但他堅持原則、嚴守規矩,即使是親人也不能違規拿走一碗粥。老黨員吳正范,碁山鎮三莊村人,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轉業后成為國家干部。
家里人讓他找上級照顧一下孩子的就業,他斷然拒絕。老黨員龐育生,小店鎮龐家垛莊村人,幼年時期非常渴望讀書,但是由于戰亂,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她把自己的名字改為“育生”,即“培育學生”之意。2005年病重彌留之際,她把自己積攢的40176元,拿出1000元作為最后一次黨費,剩下的全部捐給小店鎮中心小學。隨著時間的推移,莒縣建國前老黨員這個英雄群體從最早的1.3萬余人,縮減至目前的300余人,平均年齡92.5歲。他們用一生書寫的共產黨員本色故事歷久彌新,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