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人們一度風靡城鎮化的住宅,直到1911年弗蘭克·L·賴特大師在美國威斯康星州斯普林格林建造了“塔里埃森”別墅。自此往后,人們便開始紛紛接受別墅是應該有生命的、有主題的,可以親山、親水,可以親原野、親沙漠,可以親自然界的一切的理論。
最重要的是,人們開始轉變對別墅的看法,認為無論是何種環境,家人可以共同感受的別墅才叫好的別墅。別墅生活開始被認為是人生觀、價值觀、家庭觀的延續,是人類最理想化的目標而這種想法在賴特大師為考夫曼設計的“流水別墅”中,更是得到了極致的表現。“流水別墅”位于美國匹茲堡市郊區的熊跑溪河畔,是世界著名的建筑之一。
它分三層而建,面積約380平方米,以二層的起居室為中心,也是整個別墅的主入口,其他房間依次左右鋪展開。別墅的外形強調的是塊體的組合,從而使建筑帶有明顯的雕塑感。兩層巨大的平臺高低錯落,第一層平臺向左右延伸,第二層平臺向前方挑出,幾片高聳的片石墻交錯的插在平臺之間,很有力度。溪水由平臺下肆意流出,與建筑、與山石、與樹木完美、和諧的融匯在一起,像原本就是長在哪里似的,找不到一丁點兒的不協調感,這或許就是賴特大師的高明之處。當初光草圖的設計就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如果不是真正的愛上了瀑布的音樂,又有誰會想到要把別墅與流水的音樂感結合起來,讓這棟別墅背靠陡崖,生長在小瀑布之上的巨石之間,從此,也注定這是一棟不一般的別墅。
“流水別墅”通過錨固在后面自然山石之中的懸挑樓板,實現了人類“方山之宅”的那些懸挑的水泥大陽臺疊摞在一起,寬窄厚薄長短各不一,利用水平的推力,參差錯落的穿插在一起,好像是從別墅中爭先恐后地躍出,懸浮在瀑布之上般,這棟別墅也從此算是有了靈魂。整體的設計中,最令人稱奇和心驚膽顫的當屬最下面的一層,這里有一個樓梯口,拾級而下,正好接臨在小瀑布的上方,溪流帶著潮潤的清風和淙淙的音響飄入別墅,這也是賴特最驕傲的神來之筆。
方正平滑的大陽臺與粗石縱向砌成的厚墻穿插交錯,宛如蒙德里安高度抽象的繪畫作品,在復雜細微的變化中達到了一種微妙的詩意平衡。天然的野趣不僅僅展現在室外,室內也保持了這份天然的純真,一些巖石被保留下來,成為壁爐前的天然裝飾,就好像是從地面下破土而出。
一覽無余的帶形窗設計也將室內與室外濃密的樹林相互交融。自然的樣貌從別墅的每一個角落滲透進來,而別墅又好像是從溪流之上滋生出來一般,這一戲劇化的奇思妙想也正是賴特的浪漫主義宣言。在視覺上,別墅的兩個主要平臺,厚而圓的胸墻體現了混凝土可塑的荷重感,而這種荷重感又被光線及平臺外罩的杏黃色油漆得到削弱,從而使建筑群在整體景觀中扮演了隱喻的角色。
在正面的窗臺與天棚之間,賴特大師設計了一塊金屬窗框的大玻璃,使得別墅虛實對比強烈。整個構思大膽、耐人尋味,這也是為什么“流水別墅”能成為世界最著名無與倫比的現代建筑的重要原因之一。“流水別墅”,人們愛的就是它流動的溪水及瀑布與建筑群動與靜的完美融合,永不停息。
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建筑像它一樣,完全且不可否認的演繹了時間的歷程,讓人類的生活回歸自然,這也是一個簡單而深刻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