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是指藝術形象較大程度偏離或完全拋棄自然對象外觀的藝術表現形式。抽象藝術一般被認為是一種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藝術,它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在很多時候,抽象藝術的概念指的就是抽象畫。當然,除了抽象畫以外,抽象藝術還應該包括更多的藝術領域、抽象雕塑、抽象裝置、音樂、抽象詩歌、抽象攝影、建筑、抽象舞蹈等。
抽象是外來語,在藝術中的抽象最初只是對具象的概括和提煉,使得畫面消解了具體的輪廓和細節,變得高度象征性。我們可以從畢加索的《牛》和蒙德里安的《樹》的演變來理解西方人的抽象概念最初的含義。后來,抽象走向了極端,徹底擺脫了具體的形象和物象,畫面必須沒有任何我們的視覺所熟悉的物體,純粹由色彩、構成、符號、點線面、肌理構成的畫面,才稱為抽象中國抽象藝術就是國人創作的、具有民族文化符號、元素、意味、傳承和歷史的抽象藝術。抽象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
祖先在史前人類早期的活動中,就在生活和生產用具上,在巖畫、石器、瓦罐和骨針上留下了他們最早的抽象符號。文化中抽象審美的歷史悠久,可以說,在一個很長的時間里,抽象審美意識,一直在世界是具有領先地位的。實際上,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抽象繪畫的發展一直都有著一個西方抽象藝術的參照系。內因在于,1976年美術界開始從藝術服務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功能,逐漸恢復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和重建藝術獨立的本體。抽象繪畫的產生至少具有了雙重的意義:一是可以恢復藝術家的創作自由,重塑藝術的本體。
另一個是,由于西方抽象藝術自身所具有的精英主義、個人主義和文化,因此,抽象繪畫在的出現從一開始也具有了、渴望解放、呼喚自由的文化啟蒙色彩。盡管抽象繪畫有著西方抽象藝術的參照,抽象繪畫從其產生之初就具有自身的藝術史價值和獨特的文化現實意義。80年代初的抽象繪畫很容易便具有了一種新的精神價值—。因為,抽象藝術對傳統繪畫模式的背叛,對官方主流審美趣味的拒絕,使抽象藝術增添了一種精神的附加值——反主流的邊緣身份,也正是這種邊緣性的身份增加了抽象藝術的前衛特征。
對于這一時期的抽象繪畫,美術批評家易英的觀點是,“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抽象藝術都不是一個藝術問題,在80年代的抽象藝術首先是作為意識形態而產生的。抽象藝術本身是否純粹,抽象藝術的構成與表現,抽象藝術的教育與實踐等等都不重要。”現代化的建筑和環境,要求更為概括、精練和簡化的藝術形式與之相適應;機器運轉的速度、力量、效率這些對視覺來說比較抽象的因素,刺激藝術家去做抽象美創造的嘗試,抽象主義藝術的產生是對寫實藝術的補充。不以描繪具體物象為目標的抽象藝術,通過線、色彩、塊面、形體、構圖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人們的想象,啟迪人們的思維。
抽象主義藝術從原始藝術、中世紀的藝術、非洲和大洋洲藝術、東方的文字、書法中吸收了養料,有作品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具有積極、進取和樂觀的思想感情。多數抽象主義作品的著眼點在于藝術形式的獨特創造。抽象主義有獨特的價值,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作為一種表現形式存在,決不能去寫實主義而代之。西方一些抽象主義理論家,宣傳寫實主義過時和抽象主義代表著藝術發展方向的論調,是不符合實際狀況的。在5000年的歷史上,抽象符號、抽象元素、抽象形式、抽象裝飾、抽象審美比比皆是。
從人類早期的涂鴉、彩陶紋飾、瓦罐圖案、甲骨刻痕、青銅鑄紋、服飾佩戴,到后來的庭院設計、山石擺設、斗拱窗格、縷衣繡品,篆刻書法、玩玉賞石,無不透露出生命和抽象審美交織、糾纏的淵源。創造和欣賞抽象美的歷史已經幾千年。80年代末年代中央美院四畫室走出了當代抽象油畫很有代表性的一代,他們以張方白、韓中人等為領軍人物的新一代抽象油畫家為當代油畫藝術注入了新的元素,同時四畫室在開篇元老聞立鵬、葛鵬仁老師的努力下,不斷為油畫藝術領域里創造出更多的富有創造力的抽象藝術家。
在當代文化的情景中,抽象繪畫的存在意義已經發生了大的改變。它既不同與80年代初的形式反叛,也不同與“新潮美術”對文化現代性的追求,更與90年代全球化背景下尋求本土化的表達沒有直接聯系,相反,在當代多元文化主義的追求中,抽象藝術的核心更多的在于一種個人化的表達,以及這種表達對藝術自主性、個體性、獨立性的捍衛。
由此,抽象藝術以其多樣的發展形態,如表現性抽象、形式抽象、結構抽象等,以多元化的文化追求,如對個體自由的捍衛、對文化現代性的追求、對全球文化和本土意識的反思等,都共同與當代文化發生了直接的互動,其形態價值和自身的文化意義都應得以澄明和肯定。抽象是宇宙的自然本質,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視覺方式。人類可以通過抽象閱讀來感覺宇宙。
欣賞抽象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是人類的天賦,也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