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參觀了位于北京順義溫榆河畔的松美術館,整座館區都充滿藝術氣息。各種形態的松與白色建筑相互映襯,勾勒出素描般的立體圖景。我必須承認,我不懂藝術,看不懂那些雕塑所要表達的寓意,那些畫作反映的是什么,也看不明白那些抽象的設計美在哪里,只是膚淺地覺得:恩,挺好看的。記得很久以前一個作家和我聊起詩歌,我坦誠相問:我蠻喜歡詩歌,但很多時候為啥我看不太懂呢?他說,詩歌的表達是很私人的感受,每個人接受到的感覺不同,理解就不同。
然后他說,看不懂就對了。很多年以后我還記著他這句話:不懂就對了。或許關于藝術類的表達也是如此,懂是對藝術創作的桎梏,不懂或許才能造就藝術的飛揚。這樣說其實感覺蠻操蛋的,不過想想也是,如果大多數人都懂那些美術館里的雕塑、繪畫以及奇怪設計和造型等藝術作品,那還有什么神秘和美可言呢?
失去神秘和美的藝術作品,還不如幼兒園圖畫書來得有趣。據說松美術館創建者是華誼兄弟影業創始人王中軍,這里原本是他的私人馬場,養馬、騎馬,以及會友,如今改造成藝術館。這里很多陳列的展品是他個人藏品,作為首屈一指的富人,普通人自然也無法了解其人,頂多是在大制作的電影里看到這三個字,不過這對于松美術館的參觀產生不了太太影響。資料顯示,美術館總占地面積22000余平方米,室內展覽面積約2200平方米,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層,分布著12個展廳。
除了固定展品外,還有不定期的藝術大家作品展,如果你是藝術領域從業者,或者應該常來這里逛逛。這里的松樹是一絕,199棵松樹姿態各異,我稱之為盆景松,隨意生長在路邊或者建筑旁邊,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很藝術范,而當夕陽從西邊路過,墻邊的松樹光影便投射在潔白的歉意,描繪出一幅簡筆。你很難找出一個詞來形容那一刻夕陽與松的相遇,以及它們聯手呈現的大作。
有媒體此前報道顯示,王中軍本人說過一句話,“沒有一棟房子能美過一棵樹”,如果他說過此話,那或許就不難理解,這里的松樹都周身散發著藝術味道。關于這的展品,專業的藝術圈看客或許能從這里獲得技藝的提升、尋到創作的靈感;非專業人士也只是走馬觀花假裝附庸風雅,比如我,看不明白那些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含義,那也只能是淺淺瀏覽一下,說“恩,很漂亮,很好看。
”看得出園區里的綠化做得極好,不過由于現在是冬季,草枯樹荒,但是遠遠望去,整體建筑色調黑白,設計極簡,在整院松樹的襯托下,呈現寧靜和諧之感,而在一條木質小徑旁,有一匹黑馬雕塑,昂頭迎風,姿態颯爽,不知道王中軍的初衷是不是想告訴來客,這里曾經有過的駿馬奔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