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咸陽的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其中還有不少的陪葬墓,霍去病之墓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他的陵墓多多少少有些特別,為何呢?因為他的墓前擺放著不少石像生,而石像中居然還有牛的形象。一代神將的墓葬前為何要擺放“笨拙”的石牛像呢?想要揭開這個謎團,那就聽小編給您一一道來。到清朝時期,清代帝王們?nèi)匀谎赜妹魍醭裆脑崴祝踔恋搅饲宄┠辏惨廊徊活欂汃母畮熘袑iT撥款雕制石像生,可見石像生在皇族眼中的確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
![校園科技浮雕漢白玉](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0917/170912_73393.jpg)
霍去病在漢武帝時期號稱“神將”,在他17歲時就曾跟隨衛(wèi)青大破匈奴,自此之后,霍去病連戰(zhàn)連捷,在河西之戰(zhàn)和漠北之戰(zhàn)中,多次擊敗匈奴,直至封狼居胥成就不世之功,解決了漢帝國一直以來的心腹大患。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年僅24歲就不幸離世,為了紀念這位“神將”,漢武帝特意在茂陵為其建造陵墓,以表彰他的功績。霍去病墓前有石像生17件,不同物12件,其石像生的形象古樸雅致,并且都是依石頭本來的形狀而順勢雕琢,突出了古人追求神似的自然理念。
![不銹鋼半身騎車運動雕塑](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20/203326_99837.jpg)
在眾多的石像生造型中,最讓人矚目的還是其中的一尊“臥牛”像,該像為一頭老黃牛形象,老黃牛伏臥于地面,雙目肅然,似乎在警惕的看著前方,牛背上還有鞍韉的雕刻線條,細節(jié)刻畫十分逼真。老黃牛為平時常見的動物,為何它的石像生獨獨會如此令人矚目呢?就是因為在歷代帝王將相的所有石像生中,基本上沒有牛的石像生形象,甚至說石像生有牛,那也是犀牛。換句話說,霍去病墓前的黃牛石像生,是我國現(xiàn)存的非常罕見的以牛為形象的石像生。
![漢白玉龍龜?shù)袼芄珗@景觀](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223/233831_76321.jpg)
牛的形象之所以會出現(xiàn)并不是偶然,其原因還需要從古代社會背景開始說起。中國從古至今歷來是農(nóng)業(yè)大國,農(nóng)耕社會主要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在沒有現(xiàn)代化科技的幫助下,牛是農(nóng)耕社會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這也讓牛成為了華夏民族精神的代表動物之一。拋開農(nóng)業(yè)耕地不說,牛在戰(zhàn)爭中也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不銹鋼公園馬雕塑](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20/200752_25559.jpg)
我們都知道古代戰(zhàn)爭缺不了戰(zhàn)馬,戰(zhàn)馬的爆發(fā)力和奔跑力遠勝于牛,可是在耐力上卻極為欠佳。因而,戰(zhàn)馬的高爆發(fā)優(yōu)勢只適用于沖鋒陷陣,而不利于運輸糧草,若是想持續(xù)不斷的維持后勤供應,牛才是最佳首選。在秦漢之前,人們就已經(jīng)學會了用牛來運輸糧食,秦趙長平之戰(zhàn)時,雙方用來運糧草的牛就曾經(jīng)達到過10萬只,絕對稱得上是運輸隊的“主力軍”。霍去病在攻打匈奴時,由國內(nèi)源源不斷輸送的糧食,也都是由牛車運載,這才維系了軍糧的正常供應。
看罷這些資料后,我們不難得出結(jié)論,在石像生中有“臥牛”的形象是必然的,因為在古人的眼中,一場戰(zhàn)役的勝利,不僅需要前方的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更需要后方大量可靠的補給。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人已經(jīng)在意識上有了對后勤保障的重視,它也是克敵制勝的原因之一。漢武帝之所以會在霍去病墓前雕刻石牛,不僅用意于此,也有對霍去病贊揚褒獎的意思。牛代表著勤勞,還是勇敢和毅力的象征,霍去病的一生雖然短暫,可是他為大漢帝國帶來了長久的和平。他就像一頭老黃牛一樣,用自己的正義和果敢,為家國帶來了和平與安定,如此孜孜不倦的征戰(zhàn)拼殺,其實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用一頭“臥牛”來形容霍去病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要知道,英雄之所以會被稱為英雄,就是他們在危難之際挽救了國家的危亡,霍去病的一生,雖然猶如燦爛的煙花雖一瞬即逝,卻照亮了整個夜空,給人們帶來光明,帶來了勝利,也帶來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