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清官徐九經有言:“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無此味。”說的便是白菜,并以白菜自比。白菜,菜葉青,菜幫白,有青有白,在古代被當成清正廉潔、清白做人的象征。不僅如此,白菜和“百財”諧音,因此,店鋪之內也常見白菜擺件,寓意“招財進寶”。藏友們收藏一些白菜擺件,筆者就以此為話題,和諸位說一說世間的白菜。石雕白菜。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是白菜的忠實粉絲,他曾寫詩這樣贊美白菜:“白菘類羔豚,冒土出蹯掌。
”在他看來,白菜的美味可以和熊掌、羊羔相媲美。圖一是清代乾隆年間所雕刻的大白菜擺件,它長35.5厘米,高15.5厘米,為白石雕刻。從擺件可以看出,菜根、菜幫和菜葉都十分清晰,連白菜葉子的紋理都清清楚楚,看上去足可以假亂真。石雕技藝在我國源遠流長,大約在一萬年前,我國上古的先人就已經用石頭進行雕刻,在夏商時期,便已經有較為成熟的石雕作品出現了。隋唐時,石雕藝術開始蔚為大觀,明清時期走向又一座高峰,這時的石雕作品從氣勢恢宏走向繁復精巧,圖一的石雕白菜便是如此。
仿生瓷白菜。北宋詩人范成大也步了蘇東坡的后塵,對大白菜的美味贊不絕口——“撥雪挑來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在他看來,白菜比蜜汁蓮藕還好吃!圖二是一件清代的仿生瓷擺件,便以白菜為原型。它長13.5厘米,寬12.8厘米,高22.7厘米,只見葉子翠綠,菜幫潔白,菜根堅挺,就像是剛從地里采摘回來的,綠色生態,還很新鮮。在瓷白菜的腹部,有“乾隆年制”的方形篆書款識,說明正是乾隆年間制作的。
仿生瓷也叫象生瓷,是將瓷器做成花鳥蟲魚的樣式,栩栩如生,形象傳神,令人嘆為觀止。它曾在漢代早期的陶器作品中出現過,但真正形成潮流還是在清代乾隆時期。清代收藏家梁同書曾在《古銅瓷器考》中感嘆仿生瓷,“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的確如此。骨雕白菜。
明代大醫家李時珍在撰寫《本草綱目》時引用《埤雅》上的句子說:“菘,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謂之白菜。”在他看來,白菜有松樹的操行。圖三是一棵制作于民國時期的玉白菜擺件,屬于骨雕作品,長22.3厘米,寬5.7厘米,高4.6厘米,是這四件之中最為逼真的一棵白菜。
它不僅雕刻成白菜的形狀,菜幫上還趴著一只惟妙惟肖的蝗蟲,菜葉上還有一只七星瓢蟲。白菜旁邊,有兩朵黃花菜,兩顆花生,還有一個紅蘿卜,使得整個擺件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幅秋天的豐收圖,蔬菜糧食大豐收,蝗蟲瓢蟲唱著歌,傳頌著豐年的喜悅之情。
沉香木雕白菜。在我國北方,有一種較為常見的白菜是黑葉白菜。雖然叫黑葉白菜,但它的葉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顏色較深的青黑色,看上去像黑的一樣,以此故名。圖四是一件清代的沉香木雕白菜擺件,和黑葉白菜很類似,只不過它通體是黑褐色。它長5.2厘米,寬4.9厘米,高10.9厘米,根部直徑3.7厘米,采用沉香木雕刻而成,層層包裹,透著新鮮,泛著芳香。
宋代儒生汪信民有言:“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白菜,不僅是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尋常蔬菜,更是為官的寫照,做人的象征。因此,欣賞這些惟妙惟肖的白菜,其實也是以此自誡,做人不僅要清清白白,更要吃得了菜根,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