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從字面上理解,即為設立在城市各個公共環境中的雕塑作品,而這樣的條件,也使得城市雕塑擁有成為公共藝術的基因。公共藝術是這幾年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的進程和藝術形式的不斷發展,慢慢為更多的人所知道的一種藝術形式。公共藝術的概念是具備公共性與公共藝術性,是一個表現形式非常廣泛的藝術概念。與其他雕塑形式相比較,城市雕塑更多的是占據了室外的空間,對空間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可以從空間的位置上,把城市雕塑與一些建筑雕塑或者室內雕塑相區分開。而雕塑在形式上面還有環境雕塑、園林裝飾雕塑等,與這兩種類型相比較,城市雕塑應該是具備有更廣泛的公共空間的環境,特別是在城市人群流動性這方面。通過流動的人群,城市雕塑能做到最大化的去與城市里的人群交流,并反映出當地的城市人文文化。因此,城市雕塑是具備了一定的公共性和公共藝術性的作品,且能反映出當地的人文地域文化。
但同時城市雕塑并不能等同于公共藝術,它只是天生具備了成為公共藝術的基因,但是如果作品本身沒有承載出當地民眾的文化內涵,而只是停留于形式的表現,沒有使當地的大眾群體文化參與到作品中來,則作品會顯得過于空洞,使之沒有地域特色,放置在哪里都沒有影響,就如同我們城市里很多所謂的城市雕塑,更多的更像是商業上的“菜雕”。如何讓城市雕塑更好的與城市人文文化結合、表現出更多的公共藝術性,是值得探討和發展的方向。
城市雕塑最早是從西方發展起來,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作為一種特定的藝術表現形式存在于西方不同的時代中。在古希臘時期,寫實雕塑就已經達到非常高的藝術水準,只是這個時期的人物雕塑更多是個人崇拜性質的歌頌,作品本身的公共性較弱。到了中世紀、文藝復興及至現在,在歐洲的各個城市里,城市雕塑都成為了其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布魯塞爾的標志性雕塑———撒尿小孩,被稱之為“布魯塞爾第一公民”小于連。最早的青銅小于連建成于1691年,時至今日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承載了這座城市無數的歷史事件和人文傳承。據傳說,當時西班牙侵略者在準備撤離布魯塞爾市的時候,計劃使用炸藥破壞城市,而小于連夜出撒尿,挺身而出,機警的澆滅了導火線挽救了全城。雖說這故事有多個版本,但正是這個故事背后承載著共同的城市歷史文化,使得“小于連”不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而是能引起城市居民共鳴的重要媒介,所以它具有很高的城市人文文化和公共藝術性。
并且在此后的時間里,“小于連”還通過不斷更換不同人和國家送與它的衣服,來延續自己作為一件具備有公共藝術性雕塑作品的生命力。在歐洲,相似的城市雕塑作品還有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銅像、羅馬的母狼像等,都是具備了傳承城市歷史文化和公共藝術性的城市雕塑。無數的人們來觀看這些作品,并不只是想看作品中有哪些高超的雕塑手法和藝術細節,而是通過對雕塑的親身觀看和了解其背后的歷史人文背景,來感受這座城市的人文歷史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