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訪日田,因嚴寒氣候影響,北九州大雪綿延數日,陸上交通全面停止,原本計畫兩日的小鹿田燒探訪行程,被困在日田長達4天。倒也好,很難得的悠閒住在這靠近小鹿田燒的古老市區,這裡民風純樸,因筑后川的河岸風光和古町家建筑,被稱為小京都,因此極負盛名。因認識了老市區的一家老藝品店,他們收有小鹿田燒一級品,過濾掉瑕疵和等級不佳的一般品,選的品項不流俗,于是透過他們的管道來採買,可以省去不少時間。
雖同樣是小鹿田燒,但是選品的眼光還是非常重要的,不一定全部包含小鹿田所有的窯元都能合乎喜愛的眼光。精心挑出來的,才能稱的上是選品。在器物上密密麻麻的螺旋點狀裝飾紋路,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飛鉋技法。在日本的陶藝產地之中,以小鹿田與小石原為代表,只要看到此種裝飾文樣,十之八九出自這兩個產地之一。
不過小石原燒的經過現代化的過程,作品年輕化及大量生產而失去原味,三百年來堅持傳統制作過程的小鹿田燒格外令人覺得尊敬。飛鉋是在陶土素胚上施以化妝土的涂佈,使用具有彈力的金屬特殊工具,器物在快速的轆轤轉動之下,刀刃在器物上所產生的彈跳波線狀文樣,所形成的密密麻麻點狀圖形,經由刀刃的不同角度掌控,每個陶藝家都有自己的細微差異。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當年探訪小鹿田燒,深入瞭解后驚異于民間技藝的能量,而將小鹿田燒評定為世界一的民藝。最大的原因也是在于對小鹿田保持傳統技法的感動。小鹿田位于大分縣日田市大字鶴河內,山村中約有數十戶的窯燒小聚落,小鹿田燒傳統為“一子相傳”的獨特模式,制法僅單傳給一個兒子,不傳外人也不收徒弟,即使家族中的成員會幫忙制作,但最后的裝飾與收尾一定是在傳人手中完成,其他人僅能協助而不被允許制作完整器物。所以時常會見到父子一起工作的情況,從三百年前開窯到現在的制法一脈相傳。
獨特的三家十窯體制,現在的10戶窯都是當初開窯的黑木、柳瀨家的子孫,1931年柳宗悅以“日田的皿山”之名紹介小鹿田,在1954年也受到英國陶藝家的肯定。小鹿田所使用的陶土是從皿山取得黏土,利用河川的水力和巨大唐臼搗出細緻的陶土,平均分供給各窯使用,而制作出來的成品也不會各自落款,而是由整個聚落來守護,一起為了捍衛傳統而努力。小鹿田的陶土黏性強、鐵份含量多,素燒后多呈現深褐色,因此會在器皿表面上以有彈力的金屬片使用“飛鉋”技法,結合轆轤刻出細細小小的紋路,或是同樣利用轆轤來旋轉器物,再畫上“刷毛目”的裝飾技法。
釉料則是使用長石釉、灰釉、銅粉等來做調合,燒制后的顏色為白、黑、飴色、柿色、綠色等。制作出顏色雖然樸素但是裝飾技法卻獨特引人注目的器具。坊間有業者仿小鹿田燒,採用速成灌模方式,生產出具有類似紋路的器物,再施以彩釉。價格較為低廉,不過大量生產已抹去小鹿田燒原始單純的工藝特色,民藝愛好者應能具備辨識能力,以維護傳統工藝的永續性,這是數百年來傳承的道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