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武一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曉棠等領導嘉賓出席活動并為攝影周開幕及新書首發揭幕東莞不僅是新晉“雙萬”城市,同時也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底蘊和豐富人文資源的嶺南古邑,人文與制造和諧共融,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在東莞眾多傳統村落和文物古跡中,大量存在著紅砂巖這種獨特的建筑石材,東莞民間一般俗稱為紅麻石或者紅粉石。
紅砂巖讓東莞人倍感親切,也成為東莞城市發展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挖掘和傳承東莞人的“紅石記憶”,市委宣傳部組織策劃編寫了《石頭記——東莞古舊建筑中的紅砂巖》主題圖書。該書從“時間的凝結”“家族的基石”“穿越的千年”和“溫暖的原色”四個方面,講述與紅砂巖相關的歷史、建筑、人物及村落故事,生動展示了東莞作為“雙萬”城市、新一線城市背后,深具歷史底蘊與人文質感的另一面。
市政府新聞辦副主任何碧怡在介紹該書時表示,《石頭記》通過紅砂巖串聯起家族的繁衍生息、村落的匯聚變遷、城市的繁榮興盛,既是一部關于紅砂巖的歷史檔案,也是紅砂巖的鮮活故事集,反映了東莞這座嶺南古邑的鄉土進化史與城市發展史。
該書在史料選擇上務求嚴謹客觀,在表達和編排上力求清新活潑,突出可讀性與傳播性,同時收錄了大量關于紅砂巖建筑、雕塑、石材等的精美圖片,盡量做到圖文并茂、通俗易讀。書中嵌入大量與紅砂巖相關的人物故事,折射出東莞這座城市的溫情,這里的人們對于品質的追求、對于傳統的堅守、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人與城市的共生共榮與相互滋養。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的書名“石頭記”由我市已故著名書法家岑詒立老先生題寫。
岑老先生長期從事古文字研究工作,曾任東莞市書法家協會第四、五、六屆主席,曾獲廣東省從藝70周年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是我市書法“泰斗”。岑老先生所提“石頭記”渾厚凝重、蒼勁古樸,飽含對東莞的深情與熱愛,為本書增色不少。本屆東莞市民攝影周活動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主辦,東莞日報社、石排鎮人民政府、莞城街道辦事處、大嶺山鎮人民政府、東莞市攝影家協會、東莞展覽館、東莞圖書館承辦,將同時在石排鎮紅石山公園、東莞展覽館、東莞圖書館、東莞人民公園、可園、松山湖圖書館、大嶺山圖書館7個場館推出22個攝影展覽,涉及名家展、本土展、影賽聯展等。
展出時間為1月26日—2月7日,部分展覽還將適當延長展出時間。東莞市民攝影周此前已連續舉辦了6屆,在疫情之前每屆活動都吸引近20萬市民入場觀看,成為東莞一年一度的攝影文化盛宴。近兩年結合疫情防控的新要求,更是創新形式推出線上展覽等,讓更多觀眾更加便捷的欣賞到這場影像盛宴。本屆市民攝影周展出時間恰好覆蓋春節前后,將為留莞過年的市民提供更加精彩的文化大餐,進一步豐富市民群眾春節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石排鎮紅石山公園作為活動主會場,重點推出《石頭記》書籍圖文展、《瞰東莞之變航拍圖片展》《東莞戰“疫”中的影像力量》《奧運影像密碼》《李振強父子征戰奧運》《南疆民兵騎兵連》《非職業演員》《美麗紅石山》《潮玩在石排》《夢想之巔》等。
《瞰東莞之變——航拍圖片展》。百年歲月滄桑,百年風雨兼程,百年風華正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莞人民砥礪前行,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刻下了東莞印記。本次展覽旨在透過不一樣的視角,展示東莞發展歷程和建設成就,充分展示東莞的魅力。《東莞戰“疫”中的影像力量》。自去年“12·13”疫情發生以來,東莞將疫情防控作為全市頭等大事,快速、有序、有力推進應急處置,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阻擊戰中,醫務人員、流調人員、公安干警、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等群體沖鋒在前。
為向抗疫英雄們致敬,本展覽以獨特的光影藝術形式,記錄并見證東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歷程。《奧運影像密碼》劉大偉作品。來自新華社高級記者劉大偉鏡頭下的影像,記錄奧運健兒洋溢的激情與歡樂、創造的奇跡與驚喜、升騰的光榮與夢想,也是攝影師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影像詮釋。
《李振強父子征戰奧運》朱崢作品。記錄了來自東莞的李振強、李耀鋒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對一起踏上奧運賽場的父子兵,參加東京奧運會馬術項目的精彩瞬間。《南疆民兵騎兵連》。東莞本土攝影名家、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張村城紀實作品,聚焦新疆天山南麓拜城縣老虎臺鄉民兵騎兵連堅守反恐維穩第一線,維護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的事跡。系列組照不僅被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平臺刊登,還榮獲廣東省新聞攝影作品年賽軍事法制類一等獎,更于近期入選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
《看飛機的人》李建束作品節選。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自從1996年至2018年已舉辦了十二屆,每屆都有近40萬觀眾。當然吸引他們最主要的是飛行特技表演,他們利用各種辦法,就為了一睹飛行表演的“芳容”。《非職業演員》葉建波作品節選。在廣東的很多城鄉,分布著許多由粵劇粵曲愛好者自發組成的粵劇曲藝社,他們以自娛自樂為目的,經常開展免費的交流演出活動。這些愛好者年齡不同,職業不同,他們因喜歡演粵劇、唱粵曲而走在一起。
或許他們曾經有著各自的人生奮斗目標,有著不同的人生角色夢想,但現實可能并不能如他們所愿,粵劇舞臺或許能短暫地成就他們超現實的宏愿。展覽作品就是這些愛好者代表的造像。《“雙萬”新東莞奮進新征程》專題圖片展。
東莞2021年達到10855.35萬億元,站上萬億、千萬人口城市的“雙萬”新起點。本展覽從綜合實力、創新發展、城市品質、民生福祉四個板塊,通過影像多角度、全方位展現東莞第十四次黨代會以來的發展成就,呈現東莞高品質的“雙萬”城市新形象。《為了新中國前進!——李潔軍專題攝影作品展》。李潔軍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曾獲第九屆、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等榮譽。《為了新中國前進》專題展覽以弘揚紅色革命文化為契合點,融合多種表現手法,再現英雄主義和革命先輩前仆后繼為了新中國奮勇前進的時代影像。
《粵港澳大灣區名家攝影藝術展》。匯聚55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9個地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攝影名家的代表作品,內容題材廣泛,既有社會寫實,也有自然風光、異域風情,以及動物、花卉等各類小品,更有反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成就的作品,讓觀眾充分領略到廣府攝影流派的魅力。《百年光影——陳錦波收藏老照片作品展》透過這些老照片,可以更加真切觸摸到東莞這座城市的溫度與肌理,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厚重與精神。圖為東莞可園——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為莞城博廈張敬修所建。
此照片由法國傳教士拍攝于公元1904年,為目前可見到最早的東莞照片。參展作品節選。上圖為2001年,開發前的松山湖。下圖為2021年,航拍視角下的松山湖。《“嶺山紅”——大嶺山鎮影像大賽作品展》參展作品節選,李玉龍攝本屆市民攝影周除內容豐富、精彩紛呈的實地展覽外,還將制作線上觀展,并結合時下流行的無人穿越機,推出展覽和穿越機觀展,方便更多觀眾觀看和傳播。另外,還將邀請名家舉辦兩場線上攝影講座,為攝影愛好者提供學習交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