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李琳海柳澤興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多年來,位于三江源頭的青海全力保護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午后,陽光鋪灑大地,黃河濕地水面波光粼粼。在位于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安達其哈村的黃河水面上,一群大天鵝正悠然覓食。它們時而扇動翅膀躍躍欲試,時而一頭扎入水中尋找食物…
它們交頸嬉戲,已然將這片濕地當成了自己的“家”。群科,藏語意為“黃河回旋的地方”,黃河經過這里時水流變得平緩,水邊水草豐茂,造就了獨特的生態系統。“你看,那邊是一家五口,正在玩鬧嬉戲,特別和諧。”楊春林一邊說著,一邊迅速將手中的鏡頭轉向大天鵝。楊春林是化隆縣思源實驗學校黨支部副書記,也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一大早他就帶著相機到湖邊蹲守拍攝。“正是黃河岸邊的濕地為大天鵝提供了難得的生存環境,濕地豐富的植物資源是大天鵝最愛的美食。
”楊春林說。化隆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天鵝湖攝影環保志愿服務隊隊長李玉峰說,每年10月大天鵝來黃河濕地過冬,數量從起初的30多只增加至100余只,美麗的“天鵝湖”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流連忘返之地。青海是濕地大省,全省濕地面積7652萬畝,加上水域面積3272萬畝,總面積達1.09億畝。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說,目前,青海共建立了3處國際重要濕地、32處省級重要濕地、19處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率達64.32%,初步形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各類濕地公園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
青海省林草局濕地管理處處長馬建海說,“十三五”以來,青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0.49億元,實施了一系列濕地保護項目,修復了一批退化濕地,改善了部分重要濕地的生態狀況,有效提升了高原高寒濕地和江河源頭水源涵養能力。
蘆葦飄飄,水鳥翩翩,碧波蕩漾,會“呼吸”的濕地,為城市源源不斷注入新鮮空氣,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近年來,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斷改善,公園濕地面積從241.41公頃增長為329公頃,濕地率從47.5%提高到64.67%。2020年,湟水濕地公園為西寧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達6.18億元。
城市濕地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湟水濕地公園內鳥類由建設之初的45種增加到現在的152種。夏季,香蒲、蘆葦生長旺盛,綠道上,市民漫步、騎行,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如今,‘一園輻射一城’的格局初步形成。濕地公園已成為集濕地保育、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管理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濕地生態展示示范基地。”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中心主任宋秀華說。我國正在進一步通過立法的方式保護濕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將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院長毛旭鋒說:“制定濕地保護法,是建立濕地保護修復制度的根本保障,也是建設美麗濕地的有力舉措。隨著濕地保護立法,中國濕地保護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引領全球生態修復與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