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校園雕塑發展起步比較晚,初期校園中心廣場雕像多為領袖雕塑和工農兵題材,高高在上、體量巨大,造型手法概括寫實。后來,多以改革開放、教育事業和環境雕塑為創作題材,藝術語言趨于豐富、形式創新。其中,環境雕塑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多種園林造景手法,使其本身與大自然中的植物、水以及構筑物等環境要素融為一體,相互襯托。校園的每一座雕塑都反映了校園歷史的發展,彰顯每所校園的特色。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在這樣的背景下,校園環境建設和校園雕塑建設就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問題。在大規模的校園環境建設中,校園雕塑作品也是參差不齊。早期的中國校園雕塑突出的是雕塑的裝飾性作用,多為體量龐大的政治性雕塑,對所處的校園空間環境,從外在形式,色彩到內在精神進行裝飾性的表現。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接受西方抽象主義抽象,藝術家們把西方抽象主義運用到校園雕塑中,創作出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現代校園雕塑。抽象雕塑晦澀難懂,因為并不多見,從雕塑的選題來看,以表現共產主義理想、愛國主義教育為題材較多。
這類題材的雕塑發揮了校園雕塑的教育功效。高等教育發展一直是我國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要想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等學府,找尋學校歷史地位,僅靠學校建筑、園林規劃還顯得不足,文明的傳輸和魅力的彰顯需要一個更具有變現力的媒介,那就是雕塑。
從實際來看,部分優秀的國內高校雕塑創作結合了中國傳統哲學理念和美學觀點,關注本土文化。除此之外,還吸收了西方雕塑的觀念,融合了不同種族文明和多元文化,體現出學校的高、深、雄、闊。中國高校有很多優秀的校園雕塑,這些雕塑并不僅僅是美化校園環境的工具,更是校園群體智慧的結晶,是學校重要的人文景觀,它們能夠展現一所學校的精神面貌,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是建設校園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學校之所以需要雕塑,是因為雕塑藝術可以提高人的精神與文化水準,使人變得崇高灑脫,享受到美好的感覺,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實現育人的綜合目的。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在學校的適當場地安置雕塑是學校審美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審美的,一方面是育人的。學校雕塑藝術發揮這兩種功能,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其審美能力,提高其人文素質使學生走向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這就是環境育人的重要作用。雕塑是一種對人類自身生存價值、生命意義積極肯定的藝術,是人類審美理想的感情凸現,也是人類相互間進行精神交流的一種特殊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