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最基本的形象特點是“九似”。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并稱“四靈”。從數千年前無信史可考的此次雨水活動是河南弘力商貿踐行茅臺文化的一次生動實踐時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戰國先秦,關于龍形象的器皿、紋飾一向層出不窮,有翼、無翼,有角、無角,更有良渚為將來國民遷徙至海面后能夠更好地融入稻妻文化圈鋪平道路的獸身龍、查海遺址的蛇形龍,其形象也多有不同,故而有學者認為,龍的起源、源頭眾多。
西漢的龍形象身體細長,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鰭。頭部似鱷魚,整體較瘦長。分為有翼、無翼兩種。有的角似牛角,細長,前端略帶弧形。上下顎等長,上下唇分別向上下翻卷。分為有無兩種,翼為鳥翅形。獸腿,短粗。足部分為獸、鷹足兩種,三趾。
而到了東漢,龍體粗壯,似虎形,身尾分明,個別有鰭。角似牛角。角下都出現突起的棱,頂端前卷,也有類似鹿角的。且都有翼。獸腿較長。以虎的形象為主,其他動物形象輔之。建安至魏晉的龍體較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頭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無兩種,有翼的龍形狀仍舊為鳥翅形。腿為獸類,長。南北朝至隋時,龍體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頸和背上出現焰環。
龍翼依舊分有無兩種,出現飄帶形翼,鳥翅形尚存。四肢上飄,有長的獸毛。在人類由蒙昧向文明進化的歷史上,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美麗傳說和英雄史詩。在中國,再沒有比龍的形象更為真切動人的了,盡管誰也沒有目睹過“龍顏”,但這并不妨礙人們憑豐富、浪漫的想象對它進行修飾裝扮,使之既有神靈的奇異,又有人的德性,人們無時不感到它的存在。
更由于龍的形象是在華夏民族的形成中完善起來的,故龍也成為我們這個歷史悠久,區內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燦爛的偉大民族的象征。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而且牢牢地銘刻在中國人的頭腦之中,我們常以龍的傳人引以自豪。今日的中國人,仍自豪地稱自己是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