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被人類馴化以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各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和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馬的用途經歷了肉用、乳用、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軍事和運動娛樂等多個階段交替或互相融合的過程。一般采用的分類方法有生物學分類法、畜牧學分類法和冷熱血統分類法等。根據馬匹原產地的自然環境條件,以及馬的外形特征和性能等方面的差異,可將馬分為草原種、沙漠種、山地種和森林種。草原種:分布在世界上廣闊的草原區,由于長年晝夜棲息于草原上過群牧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得到了充分鍛煉,吃苦耐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體格結實粗壯,體軀長而深廣,四肢短粗,被毛厚密,長毛發達,采食與消化能力強,性格強悍,如蒙古馬、哈薩克馬等。
沙漠種:生活在干燥沙漠地帶的馬,體格較為輕小,皮膚細致干燥,皮薄毛細,胸窄腹小,氣質活潑,鬃鬣尾等長毛較少,代謝作用快,有較快的行動速度,多具有乘用馬的體型,如阿拉伯馬、阿哈-捷金馬等。山地種:體格結實,體型不大,四肢強健,行動靈活,性格機敏,善走山路,如百色馬、寧強馬、卡巴金馬等。森林種:生活在氣候較冷的森林地帶的馬,一般體型不大,但比較粗重。軀干深寬,四肢粗短,胃腸發達,肌肉豐滿,被毛厚密,長毛較多,如雅庫特馬、愛沙尼亞馬等。
冷熱血統并不是指馬血液的溫度,而是指馬品種的選育程度和馬的氣質類型,劃分為冷血統、熱血統和溫血統品種,最早為歐洲對馬品種劃分的依據,現被世界各地廣泛采用。冷血統:一般是對起源于歐洲的挽用馬的統稱,是史前時期森林馬的后代。該類馬體格高大,性情溫和但反應較遲鈍,氣質類型為中悍或下悍,主要用于農用或運輸。
如阿爾登馬、蘇維埃重挽馬等。熱血統:主要是指高度培育、較悍威、血統純正的輕型馬品種。如阿拉伯馬、阿哈-捷金馬、純血馬等。溫血統:體型高大,性情溫順;既不如熱血統品種那樣純正和精致,也不如冷血統品種那樣軀體粗壯和遲鈍。溫血統馬品種有純種和半血品種之分,半血品種或稱雜交育成品種,主要是熱血統馬種同其他品種雜交改良育成。有些溫血馬種是由純血馬、阿拉伯馬雜交冷血統馬而育成。溫血馬是最受歡迎的馬術用馬。
如漢諾威馬、荷斯坦馬、荷蘭溫血馬等。野馬的一種,也稱歐洲野馬或太盤野馬。韃靼野馬曾經廣泛分布于歐洲,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滅絕。全稱普熱瓦斯基氏野馬,體型健碩,體長2.8米,身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形似家馬,但額頭沒有“劉海”,鬃毛短而直立,馬尾呈束狀;
四肢短粗,常有2-5條明顯的黑色橫紋,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稱“踏青”腿。普氏野馬有33對染色體,比家馬多出1對。棲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機警,善奔跑。一般由強壯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頭馬群,營游移生活。原分布于我國新疆北部準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
“汗血寶馬”又名“大宛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純血騎乘馬品種,有3000多年歷史,與阿拉伯馬、英國馬并列為當今世界上僅有的3種純種馬大宛馬是中國漢朝時西域大宛出產的一種良駒,山地馬種,抗疲勞,蹄堅硬,甚至可以“日行千里”。《史記》中記載,張騫出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唐太宗時,西域進貢千里馬,據說其中就有“汗血寶馬”。唐太宗“昭陵六駿”中的“特勒驃”傳聞就是突厥贈送的“汗血寶馬”。
汗血馬的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另外,馬的肩部和頸部汗腺發達,馬出汗時往往先潮后濕。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后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艷,給人以“流血”的錯覺,因此稱之為汗血馬。馬史學家認為,汗血馬其實就是現存于土庫曼斯坦的阿哈爾捷金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于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
在遺傳學上,蒙古馬具有抗寒、耐粗飼、有耐力、生命力頑強等特性。哈薩克馬是食草性家畜。產于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征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后肢常呈現刀狀。汗腺發達,有利于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于奔跑和強烈勞動。
易于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余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河曲馬是一種古老而優良的挽乘兼用型地方馬種,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區,因產地處于黃河上游拐彎之處,得名河曲馬。該馬性情溫馴,容易管理,并以其良好的適應性、較大的挽力和持久力。河曲馬外形較勻稱,全身結構良好。公馬具悍威,鬃、尾毛粗長厚密。體質類型以結實粗糙為主,毛色以黑色、青、騮、栗為主,而相當數量的馬具有白章特征,出現率高達到24.17%。
這是我國其它地區的馬種所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