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作為一種具有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藝術門類,猶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華藝苑里綿延不斷的散發出獨特的芬芳,吸引著人們進入這方寸世界。印章,是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產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憑證和行駛職權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早在商周時代,印章就已經產生。如今的印章,已成為一種獨特的、融實用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藝術瑰寶。一:印章的名稱是非常多的,有十幾種之多,主要有:印璽、印寶、圖章、圖記、圖書、鈐記、鈐印、記、戳記等等。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只有天子使用的印章才能夠稱之為印璽,其余的都只能夠稱之為印。二:與印章自身的發展相比,印章與書畫的聯姻則相對要晚得多,而這也影響到今日書畫家用印的實踐。紙張發明之前,人們以竹、木簡為書寫材料。
印章在蓋印之前都會蘸上顏料,顏料的顏色多為紅色為主,材料的種類很多,有金屬,木頭,石頭,甚至玉石等名貴的材料。文章著重從中國印章的舉例開始闡述印章的發展。印章施用的載體為封泥——蓋有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
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時期。約在公元3世紀到4世紀,隨著造紙技術的改善和推廣,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封泥的使用習慣也就不再流行。印章的施用,也逐漸由鈐于封泥轉換為蘸朱紅印泥鈐于紙上。紙張的普遍應用,不僅改變了印章的使用方式,也為印章與書畫藝術的結合創造了條件。三:印章的用料,古代對印章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懷,在文人心中印章的地位也是比較高的,所以對于用來雕刻印章的材料,也都是比較講究的。在漢代之前,印章多是以銅質的為主,偶爾會有一些牙質或者是角質的印章,總體用料比較單一。
印章材料,是指用于篆刻印章的材料。主要包括金屬材料、晶質材料、翠玉瑪瑙材料、角質材料、石質材料、木材料、有機玻璃等七個大類,幾十個品種。主要有:璽、寶、圖章、圖書、圖記、鈐記、鈐印、記、戳記等等。印章的形狀有方、圓、長方、橢圓等,但方者居多。
印章的質地古今不同,先秦以及秦漢時期多用銅和玉,也有用金銀的。唐代以后,印章材料增加了象牙、犀角、陶、瓷等。元末及明代以后,多用石材,石材中又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為最佳。當然,從清末至現代,還有水晶、瑪瑙、竹根、塑料、有機玻璃等作為印材。材質上乘,印章雖小,但是是歷史文化與藝術的精髓,所以對于印章的材質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材質越好的印章,價格也就越高。
比如說海南黃花梨印章還有小葉紫檀印章,這些材質本身就比較稀少,雕刻成印章之后增加了藝術魅力,其價值也會很高。木質的印章,作為當下文玩中的一種新寵,除去本身的材質精良之外,還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以及歷史文化。這讓木質的印章,不僅具有收藏價值,還具有一種大器風范,方寸之間承載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與文人的情懷。名人印章,不管是名人雕刻的,還是名人使用的,只要是能夠跟名人沾邊的印章,它就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像一些雕刻大師所雕刻的印章,會直接影響到印章的市場價值以及市場行情,一些名人使用的印章,更是擁有很高的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