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互聯網的天空下,我們都是裸奔的。因為,有一個巨大的復眼在凝視著我們中的每一個人。中國藝術家徐冰根據近年搜集到的大量監控視頻,制作了一個實驗性影像作品《蜻蜓之眼》,片長81分鐘。
這是一部既沒有攝影師,也沒有演員的劇情片,其影像全部來自公共渠道的監控視頻。生物學上,蜻蜓有兩只復眼,每一只復眼都遍布了1000-28000只小眼,上半部分的復眼用于觀察遠處,下半部分的復眼用于觀察近處,任何風吹草動都逃不過它的眼睛。《蜻蜓之眼》或許是一個隱喻,而那些隱匿在日常生活的陰影中、看似毫不起眼的監控器攝像頭,就是人類社會的“蜻蜓之眼”。
它們一起組成了一個精光銳利、碩大無朋的復眼,在它們的面前,似乎蕓蕓眾生都成了蚊蠅一般的生物,永遠無法逃離被追蹤、被窺視的命運。徐冰在創作的過程中就好像《楚門的世界》的導演一樣,在整個社會這個巨大的“攝影棚”中精心的安排著主角的命運。
在監控攝像儀沒有如此普及的早些年想要完成一部這樣的作品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徐冰完成了這樣的創作。已經有很多專業人士對未來的網絡發展持嚴肅態度,未來的世界也許將不再有隱私,我們過去概念里的隱私終將死亡。今天我們已生活在一個數字蹤跡處處被監控的狀態。斯諾登早已經在《永久記錄》一書中詳細描述了美國國家安全局對所有民眾的大規模監控手段,包括可以獲得任何參與計劃公司所服務用戶的電子郵件、視頻、語音、照片、交談內容、文檔傳輸等所有數據的“棱鏡計劃”;
以及在互聯網基礎建設進行流量攔截和監控的“上游收集計劃”。在如今這個時代,“隱私”已成了一個正在逐漸死亡的詞匯,即使在國家憲法中,保護公民隱私的條文還是不可撼動的,但其實已徹底過時跟不上科技發展的腳步了。《一九八四》和《美麗新世界》是兩種典型的反烏托邦作品。你是更警惕后一種未來嗎?你不覺得《美麗新世界》離我們更近嗎?難道我們對無處不在的監控器、手機24小時衛星定位,渾然不覺嗎?可是我們還是生怕忘了帶手機,生怕片刻不被定位,難道我們不明白正把自己隨時放置在一個巨眼的觀看之下嗎?我們批判福柯所謂的“規訓社會”,卻毫不懼怕他預言的“控制社會”。
我們主動交出自己的隱私與邊界,來獲取便利與安全。未來社會如果要發展成為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會,必然是一個遍布蜻蜓之眼的社會,因為只有這樣,社會才能讓距離遙遠的各種產品方便集中及分配,而且整個國家能夠監視和協調國內所有活動。我們那么真切地體驗到“一九八四”的威脅,但很少有人提起或體認到“美麗新世界”,而這個美麗的復眼世界正在迅速地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