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主城區的前身是老濰縣。每年霜降過后,當你走進濰坊,你會看到濰坊的大街小巷有許多專賣濰縣蘿卜的店鋪,生意十分紅火,這足以說明濰坊人對濰縣蘿卜的鐘愛。濰縣蘿卜又稱“青蘿卜”或“高腳青”,種植年限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的《濰縣志》就有關于它的記載。濰縣蘿卜的主產區分布在老濰縣城周圍。霜降過后,剛上市的蘿卜個個都水靈靈的:上青下白,纓葉翠綠,煞是好看,不小心掉在地上能摔個稀碎。濰縣蘿卜富含鈣、鐵等多種微量元素。《濰縣志稿》記載,濰縣蘿卜味辛,入藥能行氣、化痰、消食,有治療積食腹脹、止嗽祛痰等功效。
說起濰縣蘿卜,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有一年,朝廷派了一個欽差到山東巡查,這位欽差貪婪成性,為了讓鄭板橋給他送禮,他封了100兩銀子禮金,讓人給鄭板橋送去。按照當時官場習慣,上級給下級送禮,不收則為失禮,收了就必須還禮,且還禮須還10倍以上。
鄭板橋心知肚明,收到禮金后就把銀子放在縣衙賬上接濟窮人。沒過幾天,欽差來到濰縣,鄭板橋便命4個衙役將一個大食盒用紅緞子扎好,給欽差大人送去。欽差興高采烈地解開紅緞子打開食盒一看,氣得七竅生煙,原來食盒里裝的不是銀子而是一個個的濰縣蘿卜,上面還有信箋一張,寫著4句詩:“東北人參鳳陽梨,難及濰縣蘿卜皮。今日厚禮送欽差,能驅魔道兼順氣。”傳說的真假我們不去探究,但濰縣蘿卜可做成多種美食卻是真的。當水果生吃那是一絕,啃上一口,頓覺滿嘴生津,甜中含著微辣,那滋味真爽!
除了當水果吃外,濰縣蘿卜還能腌、蒸、拌、炒、炸、燉。腌,就是腌咸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還不富裕,常用濰縣蘿卜腌咸菜。那時我在縣里農村上學,農民家的院子里都有一口大咸菜缸,里面腌的多是濰縣蘿卜,腌上一缸咸菜能吃上一年呢。城里人條件好點,把蘿卜切成條晾干,撒上鹽和五香粉,做成五香蘿卜干咸菜。濰坊北部靠海,海邊的漁民用蝦醬油腌制蘿卜咸菜,咸菜既咸又香,在那個年代算是咸菜中的珍品了。蘿卜一般是在8月上中旬播種,當長到1拃高時需要疏苗,那拔下來的小蘿卜苗嫩嫩的,洗凈用開水焯后切碎,將剁好的五花肉放蔥姜末,加上點蝦皮、生抽及鹽調餡,包好上鍋蒸上15分鐘,一鍋香噴噴的蘿卜纓大包準讓你解饞。
涼拌,吃起來酸甜適中,開胃可口。蘿卜炒菜那花樣就更多了。蘿卜炒蝦皮,蘿卜炒粉條。而最好吃的莫過于啞巴辣椒了。相傳,民國年間濰縣有一啞巴,為了謀生,每天挑著擔子叫賣,擔子一頭是他炒的蘿卜辣椒,一頭是單餅。他的小菜的做法是,蘿卜和豬肉切成絲,再切上干紅辣椒炒出香辣味,用餅一卷,既當菜又當飯,加上物美價廉,很受百姓歡迎。時間長了,人們就把這個吃食喚做啞巴辣椒。蘿卜還能燉著吃,北方的冬天寒氣襲人,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一人一碗排骨燉蘿卜,熱熱乎乎,有肉有菜有湯,吃得汗津津的,暖胃驅寒,舒服極了。
近年來,為了把濰縣蘿卜的產業做大,我曾經工作過的寒亭區,已連續舉辦了十三屆中國濰縣蘿卜文化節。2011年,濰坊蘿卜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并喜獲“中國果菜十大馳名品牌”榮譽稱號,成為山東省乃至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蘿卜文化節的舉辦不僅推動了濰縣蘿卜品質的提升和產業的發展,也使小小的濰縣蘿卜走出了濰坊,名聲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