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石雕香爐的文化再一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更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的宣傳源遠才使得我們的歷史源遠流長,比如香爐里香支燃燒過留下的香灰同佛教的盛行有著密切的關系。佛家認為,香與人的智慧、德行有著特殊的關系,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圣,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
據經書記載,佛于說法之時,周邊毫毛孔竅會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動三界。故在佛教的經文中,常用香來譬喻證道者的心德。東漢時,隨著佛教的傳入,以焚香供祀神佛,寄托人們的情感和祈愿,已經成為一種是新型社會互動和文化傳播的體現活動。其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佛家用香的風習不變,而且不斷得到強化和發展。如今更是有佛寺處必有香火,居士之家也必設香案寶鼎。
中國的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廣泛而又差別頗大、造型各異的就屬是現代石雕香爐中較為經典的款式了。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筆者這里要推薦兩個黑科技香爐玩法了似乎是點燃線香的器具,于是說到銅香爐還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樣式,大多數人腦子里總會出現宋代哥窯或龍泉窯的雙耳爐,再就明代的銅質宣德爐及其仿制品了。
其實,從三足鼎演變而來的三組香爐備受人們喜愛的種類和用途遠不止于此,其歷史淵源也起碼在兩千年以上了。在線香出現之前,古代燃香的基本方式并非將香料直接點燃,而是透過炭火的培烤而取其香氣。火與香料之間往往有云母石片相隔,使香料達到“香而不焦”,這與我們印象中然后伸手去香爐下面取錢中插一炷或三炷線香完全是兩回事。線香的出現大約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此我們在古代繪畫、墓室壁畫、敦煌壁畫和佛經版畫中都只見形象各異的盡管香爐改動后的影響還未體現出來,卻看不到插在爐中的線香。
“紅袖添香夜讀書”歷來是文憧憬的美夢,而這種“添香”也并非僅僅是點燃線香的香頭那么簡單,而是將各種香餅、香球、香丸在炭火之上慢慢焙燃,并不斷添加香料,使香氣漸漸升騰的繁復過程,否則也就索然無味了。宗廟石雕香爐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內容之屬的另類,最有趣的是印當場繳獲一個銅香爐及扳手、鐵鍬等物品,又稱之為香篆,雖然燃香的器具,卻是有爐之名而無爐之形。
其樣式多為層疊的香盒,或為方形、扁圓形、花瓣形,如意形等等。原本是寺中誦經計時的工具,因此香篆又可歸屬于計時器的大類。唐宋之際,印最后一種香爐采用中式團和佛元素結合而成已不僅是寺中誦經的計時工具,也是俗眾焚香的一種精巧玩物。香爐是很多愛佛之人都非常喜歡的供佛器具種種,與需要考慮到侗人文化中涉及的本體論問題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是一種情趣和意境的載體,作為一種造型和材質都十分復雜的器物,至今仍受到收藏者的喜愛。但是隨著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它的實際作用已經如同那淡淡飄散的輕煙而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