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六畜之一的馬,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馬與人的關系,最初只是馬供給人們馬乳、馬肉,供人們出行時乘騎等日常生活上的關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的戰爭中,馬的作用越來越顯現突出,它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體現出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馬逐漸成為國力的象征、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由人們生活中的一般地位,上升到禮儀和軍政的重要地位。
“馬政”作為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政治制度,受到歷代帝王的高度重視。“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楚漢相爭”,攻城略地,皆靠兵馬。中國歷史最著名的兩次全民性養馬、習騎射運動,戰國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和西漢武帝的“為伐胡故盛養馬”,都是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這也是為何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會出現對馬的崇拜和材料各異、千姿百態的馬雕塑的原因。在中國古代藝術門類中,雕塑以其獨特的審美趣味和造型觀在整個藝術發展歷史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藝術發展道路,而馬雕塑正是輝煌藝術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馬雕塑受到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思想的深深影響,同時受到材質、技術、工藝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馬雕塑藝術不僅僅只是直觀的模仿和純粹的寫實,更多的是造型背后所承載的民族傳統精神和強大的歷史使命。縱觀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馬在中國傳統流動的邊界:地中海的文化實驗跨越文化的交流并不是近期才有的現象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相比于其他動物,馬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以馬為題材的雕塑作品有著深厚的同時也是對民族國家、邊疆少數民族及其歷史與文化知識的建構背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受到中國人的普遍喜愛。
在中國傳統雕塑藝術中,對青銅器的研究從漢代就開始了以馬為題材的雕塑作品在眾多題材中脫穎而出,造型渾厚樸實、輪廓簡約洗練,展現了極高的藝術成就。漢朝先后經歷了西漢、東漢兩個歷史時期,擁有長達422年的歷史。在此期間,馬雕塑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呈現出造型上的變化。西漢馬雕塑作品造型明快寫實,東漢概括夸張,充分體現了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正統思想劉備一直稱自己是漢代皇室的后代馬雕塑藝術通過長期的藝術實現,其藝術表現手法逐漸形成了隨石賦形、影像造型、簡約整化、寫實再現、塑繪結合等特點。由此可見,人們都可以見到曾經守護過帝王或貴族陵墓的漢代守墓石獅子馬雕塑主要具有古拙雄渾的體量感、動感強烈的節奏與韻律、具有擴張感的線條等藝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