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是雕塑的一種類型,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仿古石雕,它出現于明清時代而盛行于民國,構成了近代石雕藝術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仿古石雕旨在仿制古石雕的造型、花紋和占樸的風格,目的是在于欣賞和玩好。同時以必然間接的方式,反映出了時代的藝術風貌及精神文化風貌。
在人們的觀念和認識中,一般都把仿古石雕與假的古石雕等同看待。其實仿與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仿是模仿和效仿,而假古石雕則不同,偽是作偽,即純粹的假貨。它是以獲得高額利潤為目的,刻意地按照美品的模式去作坊加工,不僅追求造型、花紋的逼真而且還要挖空心思,通過特殊的技術手段對石雕的表層,進行作舊處理,同時應用一些技術手段,企圖以假亂真。其中,最為多見的就是仿古的栓馬樁。
顧名思義拴馬樁就是用來拴馬的,但是在歷史發展中石雕拴馬樁景觀步步演變,有了特別的含義。仿古拴馬樁緣起于人類馴化馬匹的時候,那個時候栓馬樁就必不可少的。而且大多出現于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土地。現存的拴馬樁主要出自于元明清三朝,地理范圍包括內蒙古及與之相鄰的甘肅、陜西、山西、河南等地。
在這些地區,馬匹經常被用于耕地、戰爭、商貿運輸,馬匹的需求量增多,因此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仿古栓馬樁的產生。仿古栓馬樁一般大多豎于大門外兩側,常與上馬石配套使用,柱身多為四方型和八棱型。雕刻栓馬樁采用天然青石為上品,樁頂部雕刻獅、猴、蟾、人物等,雕物之下多處理為臺狀裝飾紋帶及圖案。
樁通體用整石鑿成,栓馬樁樁頂立猴有“馬上封侯”的寓意,也有武士騎蟾的形狀,造型各異、形狀不一。拴馬樁一般立于大門兩側,有時還配有馬石以方便馭者上下馬。驛站、富庶人家或宮廷的拴馬樁,更多地是外出或歸來時臨時拴馬所用。縣衙儀門前拴馬樁則是按“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的規制而立。仿古拴馬樁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實用功能,還衍生出了彰顯身份地位的功能。
仿古拴馬樁在古代,相當于一種身份標識。在等級分明的古代,華表常常被用于宮廷建筑和高級陵墓建筑前方的位置,在民間用栓馬樁弱化華表規制,又顯示其尊貴的身份。仿古栓馬樁在北方特有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誕生,在發展過程中,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已經發生改變,但是其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卻未改變。在現代生活中,因為交通的便利,仿古栓馬樁已經退出生活,但是在現代景觀中卻發揮了其審美價值。仿古栓馬樁因其所承載的文化,或是夾道林立,或門前放置,或單立,或群立,在中式景觀中以各種組合形式出現,在材質上有個別的創新,但是它總體的寓意和氣質是不會改變的。
在一定的歷史時間內,人們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是受到特定的社會生活、文化氣氛和時代精神等因素的作用和制約的,所以仿古拴馬樁的產生,也必然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政策及社會需求,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現代百花爭鳴,推崇理學,仿古之風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