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說的傳統而普通的裝飾性浮雕則作為一般家庭的景觀飾品被逐一置辦回家雕塑文化形態除了包括古代現存的作品外,還包括我們挖掘古代的文化資源而所做的創作作品。中國古代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我們今天做傳統題材的作品提供了大量的創作源泉。
地域寬廣、民族眾多、氣候多樣是我國地域分布的特點,這造就了中國豐富而多元的地域文化。在歷史上,曾有“北方多雄渾,南方多清麗”的概括,這有一定道理,是由于一定的氣候條件形成的。總的來說,北方地勢寬廣,人感覺心胸開闊。
而南方多有青山麗水,人們享受的是另一種悠閑,這些氣候特點滋養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北方的雕塑家在做雕塑時更多的看中形體的簡練和大的體量感,整體造型簡練,盡可能的舍掉細節,強調力度感。這當然只是一種粗略的劃分,有這樣一種南北差異的存在。但具體的地域文化形態的差異遠遠要豐富,各地的差異也較微妙。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對審美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對于景觀的創新也是發展的重要條件雕塑越來越強調環境的重要性。依據環境來設計方案,強調作品本身與環境的和諧統一,無論從顯性的環境上,如:比例、尺寸、質材等;
還是從隱性的環境上,如文化背景等方面。依據環境來設置作品早已成為一條規則。發展良性的現當代文化應該以傳統文化形態為源,以地域文化形態為流,使傳統與現代相互結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地域文化是最具生氣的一種文化形態,每一地域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現當代文化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大勢所趨,與社會的經濟發展相匹配。
無論傳統的、地域的或現當代的文化形態都有其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而又相互聯系的,缺一都是我們的文化形態不完整。在當代急于尋求多元化元素是處理文化間關系的最有效的一個方法。是新中國成立后太原市建成最早、保存最好、如今依舊發揮景觀效能的雕塑雕塑所涉及的范圍很廣,是表現各文化形態的好的一個載體,對其文化形態的研究和運用是有深遠意義的。
研究透了,運用好了,才能發揚我們的多元文化。傳統的精髓不至于流失,現當代有活力的文化因子得到發展,地域文化找到適合的出路,體現地方特色。充分運用文化這一調合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走真正的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道路。雖說目前文化發展呈現我們希望通過多元化的國際課程模式的探索和實踐趨勢,但也不是盲目發展,我們應該守著一個文化人的終極目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發展我們的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