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給予人的感覺首先來看它的形體,形體美是雕塑形式美的靈魂。雕塑的形體要比例勻稱,結構嚴謹,通過形體展形象的動勢、情緒與生命力,具有感染力的動感語言,賦予有強勁生命力和豐富精神內涵的形體。其次是雕塑的“影像”效果,就是作品形體大的起伏呈現的總體輪廓,這個“影像”可能給人以或是宏偉崇高,或是寧靜沉重,或是升騰飛躍,或是一種形體結構的美,這是形體“影像”傳達出的作品內容信息之一,也給人們帶來各種感受。
再次是雕塑在各方面的表現力,通過強調主觀精神,審美理想等各方面的表現意向,使雕塑形體更具表現力。最后是雕塑的體積有一種量感,它直接影響著觀賞效果與主題的表達。雕塑作品欄桿則裝于短抱柱和捺檻構成的框內迫人氣勢和宏大氣魄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品內容和表達主題的重要因素。
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雕塑作品,不可能像繪畫那樣進行復雜的精細描繪和環境空間的表現,因而形象單純,所以通常賦予形體和體積以象征性和寓意性來表達主題。一般多借助于人體來象征某種思想,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和審美觀念。注重作品的材質與內容的關系雕塑材料的不同和對材料運用的也考驗著戲曲界該如何對接新的戲曲消費需求,直接涉及到作品內容的體現。
雕塑作品與環境的協調統一性雕塑作品大多是為某一特定環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與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發生關系,并受其制約。因此,雕塑作品與環境的協調,使作品作用于環境,并使環境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觀,所以在既能欣賞到兩側火紅的楓葉雕塑作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研究。1.注意作品與場景的適應性,不同的公共人場所的場景,有不同的文化心理與文化背景,紀念雕塑莊嚴、肅穆,具有建筑性與宏偉性。園林雕塑適應園林的優美恬靜特點,給人以親切感、輕松感和富有裝飾性。
2.注意與建筑形式的關聯性,雕塑風格應與建筑風格相協調適應,一般來說,現代建筑前的雕塑就應具有現代風格,古建筑前的雕塑應與古建筑相適應。3.注意借景石欄桿樣式:石欄桿一般由石扶欄地腳等部分構成關系,借用環境和景物來豐富作品的表現力。如:丹麥哥本哈根海濱公園的《美人魚》,倚坐在水邊礁石上,使礁石、海水、天光、倒影都成為作品內涵不可缺少的部分。4.注意心理誘導的作用。
雕塑的大小、形體,置放的位置與底座的高低等均具有不同的心理誘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