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會“打呼嚕”的垃圾桶,一輛藝術公交車,一個出現(xiàn)在施工現(xiàn)場的巨型Delete鍵當藝術作品與公共環(huán)境融為一體時,城市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思考。12月10日,“城市進行式·現(xiàn)場張江”大型公共藝術展在張江高科技園區(qū)開幕。
![不銹鋼城市厚德載物景觀圓環(huán)](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7/172919_75791.jpg)
在現(xiàn)代都市中放置藝術品并不稀罕,而專門劃一塊區(qū)域給藝術家用于環(huán)境藝術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城市建筑與藝術創(chuàng)意的結合,在上海還屬首次。12月10日,“城市進行式·現(xiàn)場張江”大型公共藝術展在張江高科技園區(qū)開幕,該展覽由滬申畫廊策劃,邀請了國內藝術家在張江創(chuàng)作公共作品,以此彌補作為新科技園區(qū)的張江缺少具有人文關懷內涵的缺陷。
載游客抵達張江的公交就是由藝術家隋建國設計的藝術擺渡公交車,該車始發(fā)于地鐵廣場。從地鐵站走出來就會被“屹立”在張江當代藝術館前廣場上的一只只大蟲子所吸引,這是陳底里的作品。劉珩所創(chuàng)作的《紅線—密度系列之二》是由集裝箱和草皮構成的模塊“農家樂”—先用集裝箱搭起兩層“房子”,在外層鋪上草皮,遠望就像是綠色的農舍。屋子里擺著桌椅,桌上有農家飯。“農家”的周圍是一小塊菜園,種著白菜、蘿卜等蔬菜。幾只山羊悠閑地吃著草,偶爾還會抬起頭看看過往的參觀者。
整個作品在結構上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同時給人一種親近自然的感覺,時刻提醒著人們放慢腳步,輕松生活。一個會“打呼嚕”的垃圾桶擺放在路邊,這是楊振中的作品。它的外表與普通垃圾桶沒什么區(qū)別,但在不使用的時候,它就會“睡下”,走近它就可以聽見均勻的呼嚕聲。只要你輕輕拍一下它的額頭,它就會立刻醒來,張開大嘴,等著“吃”垃圾。在一片草坪中,分散“佇立”著一群人。走近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系列人物塑像。這是吳方舟的作品—“何去何從”。
這群模型以張江居民為原型,是用玻璃鋼翻制的,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他們向前方望著,眼神充滿疑慮和期望。這次公共藝術展,共展出了20件藝術作品,包括梁美萍的“兩個現(xiàn)場”—用巨型鍵盤Delete鍵放在不斷在施工的地區(qū);余加的“朱麗葉的陽臺”—在一個建筑外墻上一個沒有人可以真正上去的陽臺,陽臺下面的地上,有一個觀景的平臺與陽臺呼應,每天上下班的人們,可以在觀景臺上休息一會兒,向陽臺上望去,幻想一下自己的朱麗葉出現(xiàn)在陽臺的一角,等等。
這些作品風格迥異,但都從不同側面與張江相聯(lián)系。藝術作品與張江的公共環(huán)境融為一體,使這塊地方成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體。策展人周偉表示:“城市需要藝術,尤其需要公共的藝術,而藝術要面對大眾,要有思想,能給人以啟發(fā)。張江是塊充滿活力的地方,從水鄉(xiāng)農田一步步轉變?yōu)樾屡d的高科技園區(qū)。
在提升科技的同時,還要注意自然和人文精神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