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成的“一號工程”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在布展上創新思維,精心設計,聚合并調動了眾多的藝術表現手段。除了一流的聲光電多媒體場景吸引觀眾外,新增的18件藝術品也像串聯在觀展路線上充滿魅力的璀璨明珠,其構思奇妙、手法精湛,就像一首首感天動地的英雄史詩,深深打動了無數觀眾。記者在博物館看到,不少觀眾面對這些藝術作品,或細細觀賞,或拍照留念,或久久沉思…除了以往保存的著名油畫家何孔德的《井岡山會師》、《碧血丹心》等部分珍貴藝術品外,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邀請了省內外著名藝術家專門創作了一批新作,包括7件雕塑、5幅國畫、5幅油畫、1幅銅版畫。
漫步展廳,觀眾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還能從藝術上品味這些風格多樣、寓意深刻的精神大餐。最為壯觀的一件藝術品,當推巍峨聳立在“紅色之路”制高點上的那座大型雕塑《勝利的起點》。它出自魯迅美術學院的藝術家洪濤之手,表現的是朱毛會師宏大的場景。除了這座知名度高的作品外,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們的幾幅作品也十分精彩,它們分別是中國雕塑學會名譽會長曹會生的《蕭勁》及王少軍的《馬義夫》、呂品昌的《插牌分田》。
這3件作品可謂嚴謹精湛的現實主義風格的代表之作,尤其是其造型既準確生動又充滿張力,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蕭勁是紅四軍二十八團三營營長,在著名的七溪嶺戰斗中,他腹部中彈,在腸子流出來的情況下,又將腸子塞進腹內繼續戰斗。
《蕭勁》這件雕塑作品體現出的英勇、悲壯之美,令觀者無不動容,愴然淚下!《馬義夫》的背景也是七溪嶺戰斗。此戰,紅軍班長馬義夫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敵人的機槍口,為戰友們鋪平了前進的道路。作品將馬義夫那種不顧一切撲向敵人的神勇,以充滿張力的造型表現出來,歌頌了紅軍戰士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插牌分田》的作者是從景德鎮陶瓷學院走出去的著名雕塑家呂品昌。作品表現的是分到田地之后祖孫三代滿臉喜悅的神情。整件雕塑結構沉穩,腳踏大地的3個人物,細節刻畫豐富,如抱著插牌微笑的老人,手握扁擔開心而笑的中年人,一手提壺一手端碗憨笑的少年人,都塑造得各有特點,生動形象。天津美術學院教授于世宏創作的浮雕《盧德銘》尤其奪人眼珠。
這座浮雕表現了盧德銘騎著白馬緊握手槍向著敵人沖鋒的一瞬間。浮雕占據了整面展板的位置,盧德銘持槍騎馬飛奔、幾欲破墻而出,氣勢逼人。此戰為掩護秋收起義部隊轉移,盧德銘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2歲。作品不僅再現了盧德銘不畏犧牲、勇猛殺敵的雄風英姿,也喚起人們對革命先烈的無盡思念和崇敬之情。油畫巨作《春雷交響·1927-好得很》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設計師楊谷昌的作品。該畫由日出韶山、農講所、斗爭、武裝暴動、巨著宏文、日出東方等六部分組成,畫面以多個段落表現了偉人一個時期的活動,敘事性強。